中国经济时报:在中方推动下,今年G20峰会第一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系统性行动计划。你认为,这传递了什么信号?
隆国强:虽然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联合国一个很重要的发展议程,但在G20这样一个重要的平台上,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并且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系统性行动计划,这确实是一个突破,这在G20历史上是没有过的。这也体现了此次G20“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主题。
这里所说的可持续发展并非指人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是指“包容式”的发展,包括欠发达国家如何减贫、如何在全球经济合作中加快发展,如何让全球增长能够更加公平、更加广范地被分享。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推动这种 “包容式”的发展,因此,这个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无论在国别政策上、在区域上,还是在全球治理体系里都是很重要的任务。比如说,WTO多哈回合谈判就被称为发展回合,为什么称之为发展回合呢?二战以后经过七轮谈判,关贸总协定/WTO推动各成员国不断降低阻碍贸易投资的制度性壁垒,贸易投资自由化大幅推进,不过这更多体现的是发达经济体的诉求,发展中国家有很多诉求没得到回应。比如发达国家的农产品(000061,)补贴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分享经济全球化好处的。因此,发展中成员希望在多哈回合里更多地讨论发展中国家关注的议题。但是,多哈回合多年来迟迟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本原因也在这里,发达国家对这一主题没有兴趣,也就不愿意在这轮谈判里继续发挥领导作用。
如何才能推动“包容”发展?需要全球共同努力,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各自做出贡献。中国把这个主题放在G20议题里,可以看作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一个具体行动。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发展得更好,会给发达国家创造市场、创造投资机会,这也是全球走出困境、走向繁荣的出路之一。就像过去30年中国的发展给全球带来很多机会一样,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使得两亿多人脱贫,是推动全球脱贫贡献最大的国家。中国现在成了全球第二大市场、增长最快的市场,对世界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欢迎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便车”,让中国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周边,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这种议题设置也体现出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国际发展要求碰撞以后的共鸣。我们现在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国际上是用“包容”这个词,与“共享”的本质含义是一样的。中国的例子足以说明,如果以后世界上出现更多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对全球无疑是正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发展议程列进来,与大家在G20平台谋划经济振兴的追求也是一致的。
我觉得,中国以东道国身份把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纳入G20峰会议题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是中国在引领未来国际治理中发挥影响力和软实力的体现。有了这样一个符合我国发展理念的倡议,同时也与国际社会达成共识,人们期待G20领袖们不仅要坐而论道,更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共同不断推动这一倡议。我们相信,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将来会有好的收获。
中国经济时报:这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的另一种努力:推动G20实现从注重短期政策向中长期政策的一个转型?
隆国强:的确如此。这正是中国主办本次峰会的主要目标之一,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巩固G20作为全球经济治理重要平台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