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军表示,2015年之后,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重点建设基金”、棚户区改造、扶贫等刺激性政策的持续出台,全国各地又掀起了新一轮组建政府融资平台的高潮,致使债务总额进一步巨额膨胀。而且,后一轮的债务规模更大,期限大幅拉长,结构也更复杂;又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层层嵌套、相互交叉持有,这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严重挑战,倒逼货币管理不断加大流动性投放。
针对 “僵尸企业”,于学军表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资金供应长期太过松驰,这些企业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仍然源源不断地过度堆积,背后则与中国现行经济管理体制以及金融管理体制相关联。
对于近年来被热议的“债转股”,于学军认为,“僵尸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就去搞“债转股”,将银行过去的贷款变成股权。银行将债权变成股权,短期信贷变成了长期持有,企业的流动性问题暂时解决了,却把这个难题转给了银行,企业的流动性问题变成银行的流动性问题。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一定会对银行形成倒逼机制,银行反过来又会倒逼中央银行进行流动性投放。
对于中国金融业改革的目标和愿景,于学军提出了三点:
第一,建立严格、有效的货币管理体制。
第二,整个金融体系或者金融业要进一步市场化、国际化,并以此提高我国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
第三,金融的监管职责定位更加准确、清晰,加强监管的有效性,并且分工更加明确,协调更加有力,真正能够覆盖金融业面临的所有风险。
保监会副主席黄洪: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做好保险工作的重要逻辑主线
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表示,从我国的保险供给看,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保险业的影响以及在保险业的体现,是做好保险工作的一条重要逻辑主线。黄洪强调,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保险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迸发、不断升级的保险需求之间的矛盾,保险供给和服务必须有大的飞跃。
黄洪说,保险行业存在很多为人诟病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背离了行业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要求。为此,他提出:
首先,保险产品服务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安全感。
其次,提升消费者的获得感是第一位。
再者,给消费者带来幸福感是具体要求。
“保险监管的监管理念、资源配置、保险行业的产品设计、保险服务,保险公司的经营愿景、战略规划、管理流程,都要和这一点紧密结合。”
黄洪还特别说到,这几年保险行业规模、实力和影响都上去了,但从业人员工作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却有所减退。保险行业在方向理念等方面出现了偏差,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保险业理想主义的色彩,让这个本应是崇高的行业变得不是那么崇高,甚至给经济金融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对此,黄洪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更是保险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他呼吁保险人,不忘初心、永存爱心、常怀敬畏之心。他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重塑行业理念,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保险业的根本追求。把人民群众需不需要、满不满意、获不获益、喜不喜欢作为检验保险业发展成果的根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