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财大气粗的地产商看起来并不差钱并加大了对做大规模的诉求。“我们对房地产市场是看好的。”欧阳捷近期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在上月,这家来自江苏的第一大开发商以37亿元总价拿下上海中环一地块。继续看涨的房价,144%的业绩增长,是新城控股敢于大举拿地的底气所在。
土地的疯狂只是一个方面,7月,上海新房单月成交量再度攀上了130万平方米。
这是一个可被视为楼市回暖的数字。按照地产分析师王魏立的表述,在过去5年中,正常的月度成交量一般在80万平方米。而现在足足翻了1.5倍之多。
地价和房价上升的气息,在上海各大售楼处早就已被察觉到。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尚海郦景、华润华发静安府、瑞虹新城悦庭、招商中环华府近期加推或者开盘的项目,一经推出几乎一抢而空,尽管价格已经豪宅化。在市场暴涨的行情下,此前预测的保本售价一一被轻松突破。这也给了在前线抢地的开发商注入了满满的鸡血。
不过谁都明白,地价和房价交错上升的游戏要想继续,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有足够的需求和购买力来支撑未来的房价。
地王诞生的同时也加大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博弈。屡屡躺在舆论刀口上的是国土资源部。
对于历年来频出的地王,国土资源部方面一直做过多次的“喊话”,但现实残酷,从结果来看,并未满足外界期待中的“正常”。
有接近上海国土资源局的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土地财政是重要财政收入的面前,中央的喊话也是不得不为之。“执行上确实有难度。土地管理属于属地管理,供地权下放到各市县人民政府中。在大规模城镇化面前,卖地是取得资金的捷径。”上述人士表示。
但频出的地王面前,国土资源部方面也不得不作出回应。“异常交易地块”的备案制度,在今年6月初被重申。按照要求,各地加强地价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地价异常变动,对招拍挂出让中溢价率超过50%、成交总价或单价创新高的房地产用地,及时上报国土部和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自2011年以来,国土资源部一直对该制度做完善,不过在频出的地王面前,备案率一直不高。按照国土资源部第28期通报情况显示,“2015年以来,媒体报道的异常交易地块备案率仅为18%”。
危险的地王
事实上,缺少了资本的推动,地价飙升的非理性可能不会走得这么远。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比喻这是一种医治经济萧条的简单疗法,即“坐着飞机往下撒钱,一切等经济稳定了再说”。
根据上周央行新出炉的信贷数据,银行集体上演了一出信贷大跃进,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636亿元,其中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575亿元,几乎所有的钱都在往房地产上跑。
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升温,不少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的看法是拜货币政策的红利所赐。今年上半年,房地产企业通过发债的方式,纷纷获得大量低成本资金。
腰包鼓了后,在土地市场上的豪掷也愈发猛烈。7月,尤其当凶猛的央企在上海土地拍卖市场略显沉寂时,唱主角的则是具备资金实力的地产商。
不过地王们的日子也并非想象中的好过。现在他们已经被视为未来金融机构的最大雷区。源头在于土地的配资方式。
通常情况下,房地产资金支出一般分为土地款和项目开发建设资金两大部分。土地款一般要求是自有资金,尽管银行不给予贷款,但是开发商通过各种诸如信托、私募、再融资等筹措资金。后续的建设资金,一般选择向银行申请开发贷款。
不过,游戏规则已经变味为—通过场外配资加杠杆方式进行土地配资。新华社的报道甚至指出,“(开发商)基本只需准备10%的土地款,剩下的资金可以以夹层融资的方式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