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楼盘)、苏州(楼盘)等城市楼市新政落地后,引发对于其他核心一二线城市是否会出台新政的思考。8月17日,融信以110.1亿的总价击败17家各路土豪,以10万/平方米的名义楼板价,14.3万/平方米的可售面积楼板价,创下全国楼板价地王。那么,对于上海(楼盘)楼市来讲,“地王”频出之下的楼市政策走向会向哪方面走?
笔者认为,在“沪九条”楼市新政已经出台的市场背景下,当前上海楼市发展过程中存在两大干扰因素,一是“地王”,二是“类住宅”。
“加杠杆”场外配资拿地,“地王”频现背后的系统性市场风险
从上海楼市走势来看,由于“沪九条”的严格执行、市场需求在前期大量透支,4-5月上海商品住宅的走势会逐渐趋于理性,二季度已经呈现“量跌价稳”供求继续博弈的特征。但是,由于5月份以来“地王”频出,因为“地王”的频现三季度上海楼市再现量价齐升,“地王”成为干扰上海楼市回归理性的一项非常重要因素。
比如,8月17日,在上海土地市场疯狂的行情之下,位于上海静安(原闸北)中兴社区的一幅住宅地块进入挂牌阶段,起拍价46亿,吸引了18家企业前来竞拍。最终融信以110.1亿的总价击败17家各路土豪,以10万/平方米的名义楼板价,14.3万/平方米的可售面积楼板价,139%的溢价率,创下中国土地成交史上最贵地王记录,未来项目售价毫无疑问将超过18万/平方米。这又将为上海楼市增加一把火。
此外,从当前上海土地市场特征来看,今年以来上海“地王”现象已与往年不同,往年一般是一个城市出一个“地王”或少数几个“地王”,一旦市场遇到调整,那么这几个“地王”或许会存在操盘的风险,最糟的结果就是项目降价销售或股权转让,整个市场风险被控制在局部范围内,还不至于是整个市场的。而现在上海土地市场,一旦有住宅类用地出让便是“地王”,即使像青浦、奉贤、崇明等郊区的住宅类用地也是被高溢价拍出,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市场风险不是单个项目的,而是整个市场的,一旦有风险就是系统性的风险。
再加上房企越来越多通过金融机构场外配资 “加杠杆”方式进行拿地,甚至不惜成本制造“地王”,从预期影响来看,随着政策面的收紧与市场调整期的到来,在上述热点城市制造“地王”的风险会增加,一旦这样的风险到来,风险就不仅仅会波及房企自身,还会波及金融机构,甚至金融机构背后的个人投资者。因此,对于上海土地市场来讲,一旦楼市进入调整的阶段时,整个市场有可能会出现跌声一片,批量的“地王”项目有可能因此而陷入困局,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极有可能会爆发。
“类住宅”市场的火热,政策面存在收紧的可能性
上海“沪九条”限购从严后,办公产权的公寓式办公(类住宅产品)迎来火热的局面。同策咨询研究部数据显示,截止8月14日,上海办公产权的公寓式办公存量面积为115.25万平方米(3月底是159万平方米),按照近3个月平均去化速度,市场去化周期已经降至5.88个月(3月底是10.6个月),在商品住宅供应稀缺、价格快速上涨的市场背景下,公寓式办公(小面积低总价的类住宅)因此而销售火热。现在市场去化周期已经由3月份的10个月降低至6个月以下,市场去化速度大幅提升的同时导致库存大幅降低,这类产品的价格也呈现上涨的态势。 “沪九条”新政之后,由于限购条件的提高,这类物业因为不限购再次迎来了新的去化机会,这类项目在接下来市场当中仍然会成为市场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