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动不动就落泪,显示出她内心柔软的一面。这让人想起她当初为何选择出国,据她在自传中说,她曾陪某训练基地的官员到当时的“国家经委”去申请经费,但是那笔钱后来却被该基地的官员挪为他用,为此,国家体委还让郎平写了检查。当时,郎平还不到30岁,她就已经知道,适合自己的,只有单纯的排球。
正是对自己命运的清醒认知,才让她选择了始终与排球为伴的道路。她一直是一个单纯的人,为排球而活的人。
就这个层面说,郎平一直领先于时代,领先于中国体育界。她退役后就去美国学习体育管理,这让那些选择当官的队友们不解;当初她去意大利打职业比赛,被人讥讽为“为钱打球”;她率领美国队在2008年奥运会上击败中国,也在网络上引发了一些谩骂。
但郎平是真正把排球视为自己的职业和事业,排球就是目的,而不是一个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毫无疑问,郎平是“举国体制”培养的花朵,但是最终却挣脱了举国体制下运动员的宿命,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欢呼之后,我们也许更应该深思:在“女排精神”背后,其实还有一种“郎平精神”和“郎平道路”。这才是中国体育界应该总结的。
奥运会后,朱婷将去土耳其联赛打球,人们都说朱婷是郎平最好的接班人,除了得分能力,这种开放和纯粹,也有郎平的影子。或许这才是最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