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8月21日,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女排3-1战胜塞尔维亚,时隔12年再度夺冠,历史上第3次获得奥运会金牌。
幸福像花儿一样就这样措手不及地绽放开来。女排再次以她们独有的姿态,将中国人拉回到平淡的里约奥运时间。当大众跑题谈论其他时,只有郎平和女排最终能把所有的声音都归拢到体育层面上。
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本届奥运会上,中国观众已经普遍能够以平和的心态来看待比赛,这是很大的进步,但似乎又过于平和了。这个夏天,如果中国在里约最大的收获只是傅园慧的“洪荒之力”和秦凯的浪漫求婚,那将是一种残缺。
当人们普遍以“葛优躺”的姿势瘫在沙发上,目光偶尔从手机屏幕上移开扫一眼电视的时候,还好有郎平和中国女排,让中国人得以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一场直播的开始。
里约奥运会,郎平成为最耀眼的明星,在中国战胜荷兰的比赛后,各主流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发布了长篇稿件,这明显是提前准备的。因为女排和郎平,在奥运会快结束的时候,媒体的新闻大战才刚刚开始。中国女排是创造奇迹的队伍,这次最大的功臣就是郎平。这是90后甚至95后的时代,这是傅园慧、马龙和张继科的时代,但这也是属于郎平的时代。
在中国体育界,只有郎平能够让老年人和年轻人找到共同话题,只有郎平,能够让那些竞技体育爱好者与段子手们达成共识。
那个铁榔头,为何能够成为今天的郎平?
赛后接受采访时,郎平可以先中文后英文。有媒体问她两场生死战之后都动情落泪的事,翻译把郎平的喜极而泣翻译成为“cry”时,她主动更正说:“应该是emotional(容易激动的)。”在中国运动员和教练中,郎平的英语是最好的。她有长期在国外执教的经历,曾担任意大利两家俱乐部的主教练和美国女排主教练,长期离开母语环境,让她的国际范儿十足。在国外,她曾长期忍受贫穷、孤独和痛苦,这些都是只在大赛才兴奋的中国公众所不知道的。
郎平是一个异类。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击败美国队获得冠军。中国女排“五连冠”时代的功臣们,有不少后来做了体育系统的官员,孙晋芳、张蓉芳都成了局级干部。少数没有做官的也慢慢凋零,离开了体育一线。只有郎平顽固地从事着自己喜欢的排球事业。1985年郎平退役,本有机会担任北京体委副主任,她却选择出走美国做穷学生,这种眼光和选择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如果真的有女排精神,这种精神到底是什么?中国乒乓球队后来称霸乒坛很多年,成绩远比女排出色,但是人们更怀念的还是女排。中国女排从来没有过“统治地位”,几乎每一次夺冠,都靠艰难的拼搏完成,在最困难的时刻,呈现出最顽强的精神,或许这就是女排精神的实质。
如果真的有女排精神,从80年代以来,一直担负着这种精神的就是郎平本人。1988年,中国女排在汉城惨败,从此进入低谷。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连续参加3届奥运会的巫丹被查出尿检呈阳性,更是让中国女排哭成一团,但是有多少人是同情她们的?直到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夺冠,人们才又重新开始谈论女排精神。
30多年来,“女排人”换了几代,女排也几度沉浮,只有郎平一个人,仍然像当初的铁榔头一样,为了排球的理想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