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导智能作为全球新能源装备龙头企业,正迎来业绩的显著拐点。2025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 66.10 亿元,同比增长 14.92%;归母净利润 7.40 亿元,同比增长 61.19%,其中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高达 456.29%,业绩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公司合同负债高达 130.57 亿元,同比增长 14.29%,在手订单充足,为未来业绩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固态电池设备领域,公司是全球唯一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固态电池整线解决方案提供商,技术领先优势明显,随着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公司有望主导下一代电池技术标准制定。尽管面临应收账款高企(79.61 亿元)和存货规模较大(148.39 亿元)等风险因素,但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 231.33% 至 23.53 亿元,客户回款效率显著提升。
综合考虑公司的行业地位、技术优势及订单储备,我们认为先导智能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短期可能面临技术性回调,但中长期随着固态电池设备放量及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公司股价有望持续走强。
先导智能成立于 2002 年,2015 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0450.SZ),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商。公司业务涵盖锂电池智能装备、光伏智能装备、3C 智能装备、智能物流系统、汽车产线、氢能智能装备、激光精密加工、机器视觉等八大领域,核心定位为 "新能源 + 智能制造" 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公司员工总数 15025 人,注册资本 15.66 亿元,总资产规模达 385.52 亿元(2025 年中报数据)。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统计,按 2024 年订单价值来看,先导智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智能装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占据全球市场 9.1% 的份额,较 2023 年增长 3.3 个百分点。其中锂电池智能装备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 22.4%,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的 34.1%;锂电池智能物流装备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 23.8%。此外,公司用于光伏组件制造的 XBC 高速串焊机,按出货量在全球光伏智能装备供应商中排名第一。
先导智能从最初 8 万资金的创业小公司发展为如今市值近千亿的行业龙头,其成长历程可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2002-2015 年):创业起步与业务聚焦。公司成立初期专注于电容器设备制造,2010 年开始进入锂电池设备领域,逐步确立了在锂电设备行业的领先地位,并于 2015 年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第二阶段(2016-2022 年):多元化扩张与全球化布局。公司通过内生增长和外延并购,逐步拓展至光伏设备、3C 设备、智能物流等领域,形成多元化业务格局。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宁德时代、比亚迪、LG 化学、松下等全球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第三阶段(2023-2025 年):技术升级与战略转型。面对新能源产业技术迭代加速的趋势,公司聚焦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突破与迭代升级,重点布局固态电池、钙钛矿等前沿技术领域,加速全球化战略推进,2025 年上半年在海外 16 个国家设立了 19 个分公司,与大众、宝马、丰田、特斯拉、保时捷等全球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厚合作关系。
2025 年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公司 2025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66.10 亿元,同比增长 14.92%;归母净利润 7.40 亿元,同比增长 61.19%;扣非净利润为 7.32 亿元,同比增长 63.48%。基本每股收益为 0.48 元 / 股,较上年同期的 0.29 元 / 股增长 65.52%。
第二季度业绩加速释放。2025 年第二季度单季营收 35.12 亿元(同比 + 43.85%)、净利润 3.75 亿元(同比 + 456.29%),业绩呈现加速增长态势。Q2 营收环比增长 13.35%,净利润环比增长 2.67%,显示公司经营态势持续向好。
盈利能力显著提升。公司毛利率为 33.75%,同比下降 2.55 个百分点;净利率为 10.82%,同比上升 3.31 个百分点,盈利能力结构性提升。净利率提升主要得益于费用管控(销售费用下降 0.73%、管理费用增长 7.84%)及规模效应。
现金流大幅改善。2025 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23.53 亿元,同比激增 231.33%,主要因客户回款效率提升(应收账款余额下降 7.71% 至 79.61 亿元)。这一改善尤为重要,因为 2024 年上半年公司经营现金流还是 - 17.9 亿元,从巨额流出到巨额流入,实现了超过 40 亿元的惊天大逆转。
订单储备充足。2025 年上半年,公司新签订单 124 亿元,同比增长近 70%。公司合同负债总额高达 130.57 亿元,同比增长 14.29%,比利元亨等四家同行加起来都要多。若按 "3331" 模式(30% 定金,货到付 30%,验收合格再付 30%,12 个月内无质量问题再付 10%)推算,先导智能在手合同总额或能达到 435 亿元,足见其产品需求之旺盛。
产能扩张加速。公司固定资产从 2023 年末的 11.03 亿元快速扩张到 2024 年末的 19.68 亿元,扩张了近 80%。2025 年上半年,公司持续扩大产能,以满足客户需求增长。
订单结构优化。公司订单结构持续优化,海外订单占比提升,2025 年上半年海外收入 11.54 亿元,同比增长 5.42%,毛利率高达 40.27%,远高于国内业务水平。
锂电池智能装备业务:2025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45.45 亿元,同比增长 16.40%,占总收入的 68.76%,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公司为全球锂离子电池制造商提供整线解决方案,涵盖浆料搅拌、涂层、碾压、分切、卷绕 / 叠片、组装、注入成型、模块 PACK 和物流系统等全流程设备。
光伏智能装备业务:2025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5.31 亿元,同比增长 32.04%,收入占比提升至 8.04%。公司光伏智能装备业务包括光伏组件 MES 系统、串焊机、叠瓦机、排版机、层压机设备等,为光伏企业提供智能工厂解决方案。
海外业务:2025 年上半年实现收入 11.54 亿元,同比增长 5.42%,毛利率同比提升 1.00 个百分点至 40.27%。公司已在海外 16 个国家设立了 19 个分公司,与大众、宝马、丰田、特斯拉、保时捷、LG、SK 等全球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厚合作关系。
新兴业务:3C 智能装备、智能物流系统、氢能智能装备等新兴业务持续发展,收入占比稳步提升。其中智能物流收入占比提升至 8%,3C 设备中的微米级 3D 喷墨打印设备已进入苹果供应链,拓展 AR/VR 设备市场;氢能装备与亿华通、国鸿氢能等合作,提供燃料电池整线解决方案。
研发投入强度大。2025 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达 7.39 亿元,占营收的 11.18%(同期营收 66.10 亿元),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 8%-10%)。研发投入主要用于锂电池装备的核心技术升级(如高速卷绕机的速度提升、叠片机的精度优化)及光伏、氢能等新兴领域的技术储备。
研发团队实力雄厚。截至 2025 年上半年,公司拥有研发技术人员超过 2000 人,占员工总数比例近 30%。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 1000 余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 30%,在固态电池设备领域申请的专利数量位居行业前列。
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公司在固态电池设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是全球唯一具备全固态电池整线解决方案的企业,已覆盖欧、美、日、韩及国内头部客户,交付各工段设备并获重复订单。在钙钛矿电池设备领域,公司已具备准 GW 级量产大面积涂布产品的供应能力,能够提供覆盖钙钛矿电池产线、中试线以及实验室的涂布设备。
下游客户扩产加速。受益于国内头部电池企业开工率显著提升、扩产节奏逐渐恢复,公司订单总量实现同比强势反弹。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客户产能利用率提升至 89.86%,带动订单量同比反弹。
全球锂电设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根据 GGII 数据,2025 年全球锂电设备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1280 亿美元,至 2030 年将突破 215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 11%。三大应用领域对设备需求的贡献占比将分别稳定在 50-55%(动力电池)、30-35%(储能)和 12-15%(3C)区间。
市场格局变化。全球锂电设备市场格局面临重塑,预计 2025 年中国企业将占据大圆柱设备 60% 市场份额,欧洲本土供应商通过技术并购力争 20% 市占率,日韩企业聚焦高端市场保持 15% 份额。
政策大力支持。工信部《2025 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明确将全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工信部《2025 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提出,建立健全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以高水平标准建设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工信部将于 2025 年 9 月启动 60 亿元重大专项中期审查,通过审查的项目将获得后续拨款,单项目最高补贴达 2 亿元。
技术路线多元化。短期来看氧化物半固态路线相对成熟,和现有电池体系设备兼容度较高,已产业化落地,有望放量。但由于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存在离子电导率较低的缺陷,众多企业布局了潜力更大的硫化物全固态路线。
产业化进程明确。2026 年行业计划实现消费领域动力电池规模化;2028 年 eVTOL 领域将打开中长期市场;2030 年动力领域的规模化会持续推进。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将实现全固态电池规模化量产,成本有望降至 1.2 元 / Wh 以下。
市场空间广阔。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固态电池设备市场规模将超过 500 亿元,2025-2030 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50%。2025 年固态电池设备订单交付量预计超过 60GWh,2026 年预计超过 80GWh,长期规划产能将超过 450GWh。
光伏行业持续发展。2025 年上半年,公司光伏智能装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5.31 亿元,同比增长 32.04%,增速高于锂电设备业务,显示光伏设备需求旺盛。
N 型技术迭代红利释放。公司推出准 GW 级钙钛矿涂布设备、XBC 电池串焊机等,与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建立合作。HJT、TOPCon、XBC 多技术路线并行,覆盖光伏全产业链设备需求。
出海机遇增加。欧洲、印度等市场光伏装机需求激增,公司海外本地化团队加速布局。
全球市场份额领先。按 2024 年订单价值来看,先导智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智能装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占据全球市场 9.1% 的份额,较 2023 年增长 3.3 个百分点。其中锂电池智能装备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 22.4%,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的 34.1%。
行业集中度提升。2023 年全球锂电池设备市场规模达到约 820 亿元人民币,其中前五大企业合计占据超过 55% 的市场份额,反映出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的态势。先导智能作为行业龙头,2023 年全球市占率约为 21.3%,较 2022 年提升 2.1 个百分点。
日韩厂商占据高端市场。日本 CKD、平野(Hirano)及韩国 PNE、DI 等企业合计占据全球锂电设备市场 35% 的份额,其中卷绕机、叠片机等核心设备市占率超过 50%,其技术优势体现在精密制造工艺、高自动化集成能力及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体系。
利元亨:2023 年全球市占率约为 12.8%,较上年增长 1.6 个百分点。其市场扩张策略聚焦于成本敏感型客户群体,通过模块化设备设计和供应链本地化策略,将整线设备价格控制在行业平均水平的 85%-90%。在固态电池设备领域,利元亨重点布局前段的核心增量设备 —— 纤维化设备,第三代干法电极设备可通过大辊压小辊的方式保证压力,将电解质孔隙率降至 20%-30%。
赢合科技:2023 年全球市占率约为 12.8%,专注于锂电池前中段设备制造,在储能领域设备收入占比首次突破 35%,较 2020 年提升 22 个百分点。从营收规模来看,2024 年和 2025 年先导智能仍将领先于赢合科技和杭可科技,尽管赢合科技和杭可科技的营收规模在逐步增长,与先导智能的差距有望进一步缩小。
海目星:切入锂电设备赛道较晚,但先前有激光设备的 "研发底子",平台化布局之路也在稳扎稳打推进中。2025 年上半年,海目星锂电设备业务收入占比为 58.61%。
技术领先优势。公司是全球唯一拥有 100% 自主知识产权整线方案的企业,在固态电池设备领域,公司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固态电池整线解决方案服务商,已成功打通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全线工艺环节,实现了从整线解决方案到各工段的关键设备覆盖。
平台化布局优势。公司业务已形成以锂电池智能装备为核心,覆盖光伏智能装备、3C 智能装备、智能物流系统、汽车产线、氢能智能装备、激光精密加工、机器视觉等八大领域的格局。在国内主要锂电池设备商中,先导智能产品线覆盖前段、中段和后段全部工艺流程,而利元亨、赢合科技、海目星等竞争对手主要专注于特定工序设备。
全球化布局优势。公司已在海外 16 个国家设立了 19 个分公司,与大众、宝马、丰田、特斯拉、保时捷、LG、SK 等全球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厚合作关系,海外营收总额突破 11 亿,在一众同行中拔得头筹。2025 年上半年,公司海外业务收入达到 11.54 亿元,同比增加 5.42%,毛利率同比提升 1.00 个百分点至 40.27%。
客户资源优势。公司覆盖了全球主流电池制造商,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LG 新能源、松下、三星 SDI 等国内外头部企业。客户结构方面,国内主要客户包括宁德时代(第一大客户,占比约 30%)、比亚迪、亿纬锂能;海外客户包括 LG 化学、松下、三星 SDI。
订单和产能优势。2025 年上半年新签订单 124 亿元,同比增长近 70%。公司在手订单充足,合同负债总额高达 130.57 亿元,远超同行。公司产能持续扩张,固定资产从 2023 年末的 11.03 亿元快速扩张到 2024 年末的 19.68 亿元,扩张了近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