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订单,是企业活力的最直接体现。
当下,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竞争进入“下半场”,战火正从三电系统蔓延至更能决定驾乘品质的“体验型”部件。
我国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中鼎股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趋势,凭借在密封、减震等核心领域的技术积累,在空气悬挂、热管理系统、智能底盘部件等高端驾乘产品赛道上迅速崛起。
2025年上半年,中鼎股份累计获得订单284亿元,其中空悬业务已获订单158亿元,轻量化业务获得订单55亿元,热管理业务获得订单78亿元。
一连串大额订单的背后,不仅是中鼎股份深耕传统业务的厚积薄发,更是一场围绕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新赛道的华丽转身。
中鼎股份成立于1980年,以橡胶密封件起家,是新能源汽车赛道中实打实的“老大哥”。
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其业务已聚焦密封件、减震器、轻量化、热管理管路及空气悬挂系统五大核心板块。
其中,汽车密封件和减震器是中鼎股份的传统业务。
汽车密封产品主要由橡胶制成,广泛应用于汽车引擎、传动系统、制动系统等各系统,在汽车构造中发挥防渗漏、减震等关键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高端密封件的技术壁垒极高,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电机高速油封,代表了全球密封行业最尖端的技术水平。
中鼎股份通过并购德国KACO进入这一领域,KACO拥有国际前三的密封系统技术,掌握特种橡胶配方,已经成功开发高性能新能源电机密封。
如果说巩固传统业务是中鼎股份的“守”,那么向新业务的进发则是其“攻”。
2020年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中鼎股份没有固守阵地,而是迅速切入这一增量市场。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被誉为“汽车智能化核心”的空气悬架系统。
汽车空气悬架是一种先进的悬挂系统,它使用空气弹簧代替传统的金属弹簧来连接车身和车轮,不仅能优化驾乘体验,还能通过降低车身高度减少风阻,进而提升续航能力,是高端新能源车型的核心配置之一。
过去,空气悬架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大陆集团、威巴克等外资企业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
但2023年以来,以中鼎股份、孔辉科技为代表的国产厂商通过技术引进和本土化创新,成功实现空气弹簧和供给单元量产,打破了外资垄断。
和之前的情况相似,中鼎股份依旧选择通过收购进入空气悬架这一领域。
2016年,中鼎股份以1.3亿欧元收购了德国AMK公司,收购完成后,中鼎股份通过“反向投资”将AMK的核心技术——空气供给单元引入国内,在安徽建立生产基地,实现空气悬架系统的本土化生产。
如果说空气悬架是中鼎股份在底盘领域的“先手棋”,那么热管理系统则是其在新能源车核心部件上的又一次精准出击。
在热管理领域,中鼎股份旗下子公司德国TFH凭借在TPV软管、尼龙管上的核心技术,在细分领域稳居全球前二。
随着汽车电动化,新能源车热管理管路系统总成的单车价值也随之提升。
公司流体管路产品的单车价值从传统燃油车上的约300元提升到新能源汽车的近千元,增程式新能源汽车更是达到约1500元,这为中鼎股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增量空间。
2024年,中鼎股份新能源业务收入已经达到72.49亿元,同比增长21.3%,占汽车业务营收比例为40.20%。
随着中鼎股份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持续深耕,公司整体业绩也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
2020-2024年,中鼎股份的营收从115.48亿元增长到188.54亿元,净利润从4.93亿元增长到12.52亿元。
2025年上半年,中鼎股份实现营收98.46亿元,同比增长1.83%,净利润8.17亿元,同比增长14.11%。
当汽车业务的战场如火如荼之时,中鼎股份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未来的风口——液冷与机器人。
在液冷领域:
随着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和数据中心对PUE能效要求的日益严苛,新型储能及超算中心热管理系统的市场也在迅速扩大。
中鼎股份将汽车领域积累的热管理技术高效地复用到液冷领域。
目前公司已推出系列化储能液冷机组、超算中心浸没式液冷机组、热管理控制器、温压一体传感器、冷媒流道板等产品。
在机器人领域:
2024年12月,中鼎股份以自有资金50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安徽睿思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进军机器人领域。
尽管中鼎股份在机器人领域起步较晚,但其通过战略合作和快速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目前,公司已经与五洲新春、众擎机器人、埃夫特等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迅速融入机器人产业链。
中鼎股份从一家以橡胶密封件为核心的传统企业,通过四十余年的稳健发展和一系列前瞻性的海外并购,成为在新能源汽车和新兴产业领域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多赛道布局者。
展望未来,中鼎股份有望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敏锐的战略眼光,在多个高增长赛道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