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两年来,伴随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市场波动明显加剧。在此背景下,银行业正在持续收紧风险较高的个人金融衍生品业务。
4月13日,工商银行宣布,自今年6月12日0时起,该行将暂停个人外汇买卖业务新客户签约及全部交易品种的开仓交易,成为继去年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之后,又一家暂停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的银行。
记者从某股份行国际业务部门人士处了解到,此次工商银行暂停的应该是有保证金杠杆交易的个人对私外汇买卖。该人士透露,其所在机构也有个人外汇买卖,但多是实盘交易,目前未受影响。
“此次仅调整个人外汇买卖业务,不涉及个人结售汇业务。个人结售汇业务可正常办理。”工商银行方面表示。据了解,工商银行去年还暂停另一项业务——账户外汇业务。更早之前,在去年七、八月份,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也曾先后宣布对个人外汇业务进行调整。
“此前‘原油宝’事件相当于是对传统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控能力进行了一次压力测试,当时结果并不让人满意。”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在那之后银行业持续收紧个人金融衍生品业务,包括在监管指导下,大部分银行都对账户贵金属业务进行了调整。
4月13日,工商银行在其官网发布一则公告,宣布将对个人外汇买卖业务进行调整。主要包括:
自2022年4月17日0时起,该行将关闭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电话银行和工银E投资渠道。客户可继续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渠道办理业务;
自2022年6月12日0时起,该行将暂停个人外汇买卖业务新客户签约及全部交易品种的开仓交易,持仓客户的平仓交易不受影响。
工商银行解释称,此次该行仅调整个人外汇买卖业务,不涉及个人结售汇业务,个人结售汇业务可正常办理。
据了解,个人外汇买卖业务是个人客户在银行进行不同自由兑换外汇间交易,通过外汇买卖获取更高利息收益、汇率升值收益或规避汇率风险,带有投资性质;个人结售汇业务则是指在政策规定的额度内进行人民币与其他可兑换货币之间换汇交易。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从此前部分银行收紧个人贵金属业务及目前外汇市场面临复杂环境看,近期部分银行收紧个人外汇买卖业务主要是还是出于防范潜在风险:
一是防范市场风险。目前全球疫情尚未受控,国际地缘冲突升,发对经济政策急转弯,各国经济与政策分化,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性继续困扰市场,波动偏剧烈;
二是落实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义务。银行主动调整个人外汇买卖业务,一定程度上向投资者提示市场潜在风险,有助于落实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义务。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要求明显提升;
三是防范机构市场声誉风险。部分银行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对相关业务进行调整,也有助于降低潜在投资业务纠纷和市场声誉风险。
此外,一位股份行国际业务部门人士告诉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此次工行调整的个人对私外汇买卖,应该是有保证金杠杆交易的业务。“之前中行‘原油宝’事件后,大部分银行都在收缩个人衍生品业务。”该人士透露,其所在机构也有个人外汇买卖,“但多是实盘交易,不是保证金交易,没怎么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