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政收入作为政府从GDP中分享来的部分,自然也要进入“新常态”。2013-2016年的财政数据反映很明显,财政收入告别了动辄20%以上的超高增速,回落到个位数的“中低速”增长。
到2016年下半年,随着去产能效果的显现、上游工业品价格的回升、上游企业利润的大幅改善,财政收入形势随之好转。2017年财政收入形势明显好转,每月税收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税收录得10.7%的增速。2018年延续了该趋势,上半年税收收入累计增长14%。
纾困实体经济
财政形势的好转,在2017年是经济企稳向好的标志之一,到2018年却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因为内外形势都在改变。
2018年我国内外因素的交织让下游民企经营出现困难,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强,很大地动摇了市场年初较为乐观的预期。部分外向型企业抢出口,并对出口前景表示担忧,政策也在积极响应,包括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出台帮扶受影响员工再就业的预案等。
财政收入蒸蒸日上,对比着艰难经营的企业,减税变得理所当然。
2018年上半年GDP增速6.8%,相较2017年仅仅回落了0.1%,经济运行仍然平稳。但2018年总是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消息,影响了市场的信心。
2018年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增长8.5%,比这个增速更低的要追溯到15年前。一向平稳的消费数据骤跌,引发市场对于“消费降级”的讨论。
前些年网购的持续火爆,围绕住房、汽车等大类消费的较快增长,都在2018年迎来了拐点。房贷加杠杆、房地产财富效应减弱、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等,都让消费行为更趋理性。
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很快成为政策着力点。其中,个税改革加快推进。2018年6月下旬,个税法首次上会。一审未提交表决,个税法草案随即对外公开征求意见。7月底,个税法草案完成征求意见。没有太多犹豫,8月底个税法提交二审并获得通过。
8月底个税法刚获通过没多久,企业社保转交税务部门征管一事,又让广大中小企业惶惶不安。我国社保名义缴费率很高、实际缴费率偏低,是很多中小企业的“原罪”之一。社保转交税务征收本有利于规则的统一,也有利于社保基金的可持续运行,但适用更高的费率也将会加剧企业的死亡。
社保降费变得很迫切,政策反应也很快。9月份,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抓紧研究适当降低社保费率,确保总体不增加企业负担。
进入2018年第三季度,实体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政策也随之加码。9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时对外表示,“将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更加明显的降费”。
为企业减税降负
复盘2018年政策走向,纾困实体经济、与市场共度时艰,是减税的主要逻辑。
这条政策逻辑主线,仍然适用2019年。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居民消费增长受限等仍会持续,企业抢出口提前释放了2019年的部分需求,外部需求持续疲软。
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对2019年减税政策有更具体的安排,将实行普惠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相结合,重点减轻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减免;全面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落实好6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减轻居民税负等。
针对企业的减税政策将进一步加码。作为第一大主体税种,增值税是绕不开的。2018年为了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的负担,增值税17%、11%这两档税率各下调了1个百分点,降至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