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8日,随着《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外公布,我国出租汽车改革及网约车新政方案终于在长达1年的修订后揭开了神秘面纱。
方案明确了网约车的合法地位,这意味着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正式承认网约车合法化的国家,更标志着大众热切盼望的事情终于被政府聆听,而且能够有所作为,是民心所向,所以方案一出台便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根据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整体出行需求为28亿次/天,其中约车/专车的潜在市场需求约为0.9亿次/天;考虑各出行方式的自然增长率及其相互转化,2020年约车/专车市场的潜在出行需求约为1.1亿次/天,对应的市场规模约为1.1万亿元/年;从2020年约车/专车市场需求与供给端比较来看,用户对约车/专车的需求远大于市场的供给,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所以,网约车合法化无论是对于解决市场需求还是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都是一次伟大的胜利。在资本、技术、网民等各方面新浪潮的推动下,以滴滴、uber等为行业领衔者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网约车平台开始抓住这个契机,以求更快地拥抱这股互联网浪潮。
那么,此次的《暂行办法》对于平台企业有哪些支撑和引导?
首先,《暂行办法》最大的突破在于承认了出行平台企业的特殊性,确立了平台企业的市场主体资格,为网约车设置了一个新的运营登记种类——“预约出租客运”,修正了此前拟议中的将出行平台视作传统出租运营企业的规制立场,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进步。
其次,在承认身份后,对于平台企业在管理方面也制定出了很多亮点。比如取消车辆强制报废年限、不再要求平台企业与车辆驾驶员签订劳动合同、不再明文要求各地对出行车辆采取数量管控措施、明确网约车实行市场定价机制、简化平台线上审批程序、放松对平台注册资格要求等等。这些无疑都能有力地促进网约车走入正轨,有助于网约车平台行业的规范。
第三,《暂行办法》也规定了平台承担承运人责任。平台作为承运人对于网约车准入门槛,保险,价格,事故负有法律上的责任,但具体责任划分还需要细则。这一条使得平台承担起类似于出租车公司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
网约车合法的背后,平台企业如何高效驾驭,快速发展?
首先,《暂行办法》要求网约车企业要通过县级以上出租车管理部门审批方可提供服务,而新政将于11月1日正式执行。那么网约车平台公司迫在眉睫的事情就是要在剩下3个月的时间里,搞定全国千余个城市,让1500万的现有网约车司机拥有合法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