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两年的发展“盛宴”,进入2018年,环保企业却不得不补上一大笔“学费”。
资金周转、债务违约、应收账款庞大……环保企业怎么了?有分析指出,造成环保企业发展波折的关键是PPP项目。2015年-2017年间,PPP模式在环保业兴起,企业订单加速,大量环保业务打包为PPP项目。但在今年去杠杆、稳金融等宏观政策的冷却下,危机开始浮现。
“依靠资金的杠杆作用以小博大,在金融整体收紧的情况下,遭遇挫折,导致一些公司出现资金抽紧、经营危机。”先河环保总裁陈荣强向记者总结环保股“爆雷”的逻辑,并表示企业扩张没有错,但是在形势大好的时候没有感觉到危机。
这一危机,多大程度上该归咎于环保PPP项目,不同人士的意见不一。
12月1日,在广东肇庆举行的“2018中国环境上市公司峰会”上,不少环保上市企业称,PPP项目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多家环保企业向报道表示,未来,希望严格审批PPP项目,解决融资问题,政府做好财政支付的相应准备。
同在12月1日,在第三届中国PPP论坛上,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韩志峰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正在配合司法部抓紧起草PPP条例,争取尽快出台。
经过一年的清理整顿,环保PPP项目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双面”PPP
在环保攻坚战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环保上市公司的日子却并不好过。
记者粗略统计环保上市公司三季报发现,前三季度,环保板块营收增速下滑、净利润下滑、毛利率下滑,费用率、资产负债率提升。
长江证券统计发现,第三季度环保持仓占公募基金前十大总规模的比例仅为0.7%,创历史新低。
而反映上海和深圳市场环保产业公司表现的中证环保指数显示,年初至12月4日,收益下滑了34.43%。
环保企业出了什么问题?不少专业人士认为:“成也PPP,败也PPP。”
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在上述峰会上称,无论桑德环保还是博天环境,无论首创股份还是北控水务,如果没有PPP就没有主营业务,是PPP在过去20年推动了他们的发展壮大。
“有了这些公司,中国的污水处理行业和垃圾处理行业才得到了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才得到了整治。如果污水处理费维持在20年前传统体制下2元/吨左右,则我国的环境问题将成世界难题。”金永祥表示。
然而,首创股份总经理杨斌向记者表示:“PPP确实促进了环保产业发展,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交了很多学费。”
“学费”有哪些?博天环境总裁吴坚表示,PPP只是一个商业模式,最早在欧美国家推行。其中的“Private”,社会资本或私有资本,一定程度上代表专业性,但国内PPP很多时候只注重资本的力量,重项目前期建设,没有看到项目的专业性和后期运营。
法国威立雅的中国区副总裁黄晓军表示,“中国式PPP”与其理解的PPP有很大差别,不是他们熟悉的业务,所以他们决定还是“以看为主”。
他表示,PPP中第三个 “P”指合作伙伴,这就意味着大家要有同等的市场地位、同等的收益权和同等的风险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