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违反支付业务规定,快钱等被罚;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此前表示,部分市场主体心存侥幸,我行我素
根据央行发布的《关于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关事宜的通知》,确定了于2019年1月14日实现备付金的100%集中交存。近日有消息称,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下发《关于支付机构撤销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有关工作的通知》特急文件,规定支付机构应于2019年1月14日前撤销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
业内人士认为,以往部分支付机构“躺着吃利息”的模式将正式成为历史。
2018年近尾声,支付“严监管”成常态。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梳理,在刚过去的11月,各地央行公布了16张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罚单,合计罚没金额超过二百万。
“虽然大额罚单不少,但部分市场主体仍心存侥幸,依旧我行我素。”央行副行长范一飞11月在“2018年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表示,(严监管)常态化要求我们保持监管定力,过去是这样、未来也是如此。
根据此前央行下发的《关于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关事宜的通知》,自2018年7月9日起,已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实现100%集中交存。
在不少业内人士眼中,伴随着集中交存措施的正式实施,以往部分支付机构“躺着吃利息”的模式将正式成为历史。
根据央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10月非金融机构存款(支付机构交存人民银行的客户备付金存款)已达到9956.91亿元人民币。
中国支付网创始人刘刚对记者表示,对行业来说,这意味着一部分支付机构吃备付金利息的日子彻底结束。此外,再也不能拿备付金作为条件去和银行谈判争取费率上的优惠,而这将让支付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合作更为纯粹。
有行业人士指出,银行向支付机构收取的渠道费用,会基于交易规模、备付金存款规模等进行差异化定价,而随着备付金集中存管的实施,支付机构对银行的议价能力将大幅削弱。
“可能会导致费率上涨,中小支付机构要么向商户或者消费者转嫁这个费率上升的成本,不然只能导致自己的利润下降,生存困难。”刘刚说。
一位资深支付行业人士表示,在支付行业,客户备付金不仅仅是直连模式的基础,也是支付机构重要的收入来源,更是支付机构与银行议价时手中最大的一张牌。作为支付过程中的沉淀资金或在途资金,从所有权上看,备付金属于客户;从控制权和利息受益权上看,备付金则归属于支付机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容易诱发道德风险,这种风险普遍表现为备付金的挪用(用于其他业务或购买理财产品),更有甚者卷款跑路。这也就体现了备付金100%集中存管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