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深港通相继开通以后,南下资金踊跃进入港股市场。截至10月底,3年来累计成交33270亿港元,为港股市场引来6375亿港元内地“活水”,推动恒指站上了近10年新高。在香港、深圳和上海三地市场投资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沪港深基金借着港股牛市东风脱颖而出,并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扩容,成为南下资金中的重要力量。
本轮港股上涨行情有一个明显特征,即无论是内地资金还是海外资金,都厚爱那些代表新经济发展大方向的核心资产。业内人士认为,在海内外市场都呈现核心资产物以稀为贵、龙头公司驱动指数上涨的环境下,龙头股强者恒强的局面将越发明显。
内地资金改写港股游戏规则
据统计,今年前10个月,港股通日均成交额在港股市场的占比增至7.2%,远高于2015年的2.4%和2016年的4%。
伴随南下资金的不断涌入,通过港股通持有香港上市公司股份的比例也在增长。资料显示,2014年南下资金对单只个股的最高持股比例还不到5%,到了2017年这一数据已显著攀升。根据港交所披露的数据,2017年11月14日,港股通持股比例超过20%的个股就有21只。其中,比例最高的神舟控股达到41.83%,新华保险、南京熊猫电子股份分别以32.45%和30.28%的比例位居第二位与第三位。
分析两市活跃个股的交易数据可以发现,除了腾讯控股这类投资者达成共识的龙头股之外,来自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内地资金有着各自的投资偏好。沪港通资金青睐工商银行、中国太保、汇丰控股等金融股,而深港通资金追捧中兴通讯、美图、IGG等TMT行业的中小盘个股。
这些被内地资金“翻了牌”的股票今年以来大多走出了漂亮的上涨行情。以工商银行H股为例,该股从年初的4.41港元上涨至最新的6.2港元,涨幅40.6%。中兴通讯H股更是从去年底的13.48港元涨至29.5港元,涨幅118%。
南下资金对港股的影响已不局限于成为股价上涨的推动力,更多的是它正在慢慢改变港股过往的游戏规则。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曾经被外资牢牢掌握的个股定价权正面临内地资金的激烈争夺。
双方定价权之争最白热化的阶段,发生在今年二季度。彼时,做空氛围笼罩整个港股市场。3月24日,东三省最大乳业公司辉山乳业被做空。5月11日,苹果产业链公司瑞声科技被做空。6月7日,敏华控股、达利食品更是被连续做空。
过去,在与国际接轨的港股市场,空头犹如嗜血的鲨鱼,一旦对目标公司发起进攻,成功率往往高达80%以上。而那些被沽空机构盯上的公司,不是变得死气沉沉难以翻身,就是成为口口相传的“老千股”。
但是,现在的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空方在港股市场占据压倒性优势,到多空双方实力相当,再到空方铩羽而归,定价权的天平已经越来越向南下资金倾斜。统计今年被做空的几只股票走势可以发现,除了正在停牌的辉山乳业,不少个股不仅收复了失地,而且创下了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