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看,香港市场是由海外机构投资者占据主导的市场,他们对新兴产业的认知度不够。同时A股的投资者由于资金的管制,以前很少配置港股的新兴产业板块,因此造成港股的新兴产业板块估值较低。随着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开通,以及两地来往资金通道的增加,南下资金不断涌向香港市场。内地基金的不断加盟使得港股的投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们更青睐港股中代表中国未来高速成长、估值偏低的中小盘新兴产业股。”博时基金沪港通基金经理招杨坦言。
市场人士分析称,目前港股市场上多空交战的小型战役已经司空见惯,外资掌握绝对定价权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南下资金的持续涌入,其对市场的主导作用将越来越大。
沪港深基金渐成燎原之势
自2015年3月监管层放行内地公募基金通过互联互通机制投资港股以来,不受QDII额度限制、可在三地市场灵活投资的沪港深主题基金就以优异的业绩表现,渐渐脱颖而出。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1月14日,半数以上的沪港深基金今年以来涨幅超过20%。其中,排名首位的东方红沪港深混合年内取得了62.43%的收益率,成为主动偏股基金年度冠军的有力争夺者。此外,嘉实沪港深精选股票、前海开源沪港深创新成长混合、银华沪港深增长股票等6只基金的年内收益率均超过50%。
赚钱效应驱动下,基金公司布局沪港深基金的热情被彻底激发,沪港深基金开始由最初的“星星之火”演变成“燎原之势”。根据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策略分析师高挺于11月13日发表的股票策略报告,10月底以来沪港通基金的申购和成立较9月份大幅加速,10月以来完成了111亿元沪港通基金的申购,申购积极性较高。嘉实价值基金仅仅在6天之内即完成了66亿元规模的申购。沪港通基金东方红睿玺预计成立规模仅20亿元,但超额认购资金一天之内就有100亿元。
据统计,目前市场上已成立的沪港深基金共有76只,总规模达534亿元。另据证监会网站公布数据,截至11月3日,已上报待批的沪港深基金还有60余只。
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看,前海开源、上海东方证券资管、嘉实等公司在沪港深产品上的布局力度最大。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上海东方证券资管最新规模644.8亿元,沪港深基金规模合计239亿元;前海开源公司637亿元规模中,沪港深基金贡献超过100亿元;老牌公募嘉实的沪港深基金规模也超过100亿元。
沪上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该公司的投研团队对明年港股市场依旧十分看好。因此,沪港深主题基金也是该公司接下来的布局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市场的一路领跑,并未“带旺”所有沪港深基金。截至11月14日,排名同类基金末位的沪港深基金年内收益率为-12.3%。此外,还有7只基金的年内涨幅不足5%。
据了解,沪港深基金之间显著的业绩差异主要是不同的港股配置比例所致。从季度报告公布的情况来看,不少沪港深基金并未配置港股,且基金经理也缺乏港股市场的投资经验。
针对沪港深基金在快速扩容过程中出现的“挂羊头卖狗肉”等乱象,证监会在6月14日下发《通过港股通机制参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的公募基金注册审核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对港股通类别基金的设立、投资与运作均进行了规范。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称,在“沪港深一体化”时代,规范机构行为有利于市场长期发展。中信证券表示,《指引》的发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港股市场投资基金成熟稳健地投资交易,避免基金资产净值的猛涨猛跌,而且引导公募基金南下资金的投资向着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稀缺核心资产受到机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