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5日,证监会公布排队企业总数达到798家。与此同时,监管层启动了历时最长的一次IPO暂停。面对愈演愈烈的IPO堰塞湖,当时有机构建言,应发展“新三板”化解A股IPO压力。
2013年以来,新三板经历大扩容、大发展,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分流企业上市压力。彼时,证监会开始反复表态,支持企业到境外上市。
尽管当时在境内IPO暂停期间,确实形成一波境外上市的风潮,纽交所、纳斯达克以及港交所都成为中国企业的优选交易所。不过,新三板分流作用始终有限,赴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公司也仍是少数。
2013年12月,监管层内部以及与券商进行多次交流,在会议中传达出非常积极的信号,甚至有监管层人士提出要将在审的700多家企业一年内解决完,同时考虑不再人为控制上市节奏。
2014年3月,证监会再次表态,称IPO企业排队积压严重,预计审核需要较长时间,鼓励企业选择到新三板挂牌、到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融资发展。
然而,去年A股市场一波巨幅上涨行情,又将企业重新吸引回A股。一方面,拟上市企业紧锣密鼓递交申报材料,已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也频频宣布开始上市辅导;另一方面,海外上市的中概股迫不及待地拆VIE、私有化,快马加鞭回国赶潮。
堆积在堰塞湖口的企业越来越多,发行数量却依旧有限。截至8月4日,IPO受理首发企业达806家,其中116家企业已过会。
据Wind统计,2012年,IPO首发150家,实际募集资金927亿元。
而伴随IPO财务核查的开展,IPO在2012年11月至2013年全年事实上暂停。2013年全年无一只新股发行。
2014年,IPO首发125家,实际募集资金613亿元。
2015年,IPO首发224家,实际募集资金1470亿元。
从今年来看,截至目前已有84家上市公司完成首发,募资规模为45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