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有潜在风险的平台,我也不一定会马上删除,而是会持续盯紧平台数据,如果平台数据发生连续的恶化,那么会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删除规避风险。之前曾经用这个方法成功规避过中宝、盛融、融资城、808。
而对于两个没有避开的案例——热贷和这次的e速贷,则是存在一些独特的现象,热贷是线下部分倒闭,直到出问题,线上部分仍然是数据稳定的。
而e速其实笔者在之前很久就觉得大单业务类型和股权分红模式蕴含较大风险,在之前的评级中也曾多次明确提出担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一下老帖子。
当然,有风险并不代表肯定会倒,因为风险是一种概率,从数据层面,e速贷的交易仍然很活跃,并未快速恶化,所以没有进行排名删除,但笔者并未放松持续观察。最近连续3个月其实是发生了数据连续下滑的,已经在考虑是否需要删除,但警方的出击比较突然,无法预测,打了个措手不及,这一次数据规避风险的方法失效了。
有这两个特殊案例,那么是不是数据分析就没有价值了呢?除非找到新的更可靠的方法,否则羿飞(公众号:羿飞谈互联网金融)仍然觉得持续的数据分析相对来说是当前最有效的手法。因为这套方法有效的时候多于无效的时候,而且无效的案例具有不可抗力特征。
最近这个事情闹得比较大,人人自危,其实主要是怕类似的经侦忽然强行介入事件普遍化,经侦雷怕会是未来最不可预料之雷。
这关乎是不是还能在网贷继续玩耍,于是最近虽然网上跟大家聊的不多,但我辗转联系各种关系,打听了多个省级金融办、经侦、互金协会等部门,近期关于P2P网贷业务的监管尺度,目前基本上已经明确是属地管辖,所以各省的规范和尺度都是自行界定,也略有差别,但大体上是遵循“底线监管”的原则,即:
1.平台必须保证兑付,有人举报不能兑付,调查属实才需要警方介入接管。
2.平台资金的去向只能是放贷,不能自融自用做其他。
只要不触犯这两条根本底线,即使有问题,也以指导、整改为主,主动出击的情况基本不会发生。
其实我们冷静地想一下,逻辑也很简单,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已经发生了问题的平台,清查和处理还忙不过来,谁会多管闲事去搞基本运营正常的平台?
参考案例分析:
用这个标准来套之前融金所的事件,起因是符合第1条的,就是有前员工报复举报,但是经查之后发现没有兑付问题,并且业务真实,资金的去向比较清晰,均为放贷,未发现有自融现象,所以之后陆续恢复正常。这说明只要你自身规范,查会引发一些恐慌,但是不会触发刑事流程。
而同期发生的看起来相似的经侦主动介入的国湘资本,因为有资金涉及国湘资本“基酒投资”的主营业务被质疑是网站自融,触犯了第2条底线,所以至今无果。
其实在几年前就发生过一次经侦主动介入的案例,中宝投资,其资金在个人账户高度集中达1.7亿,于2013年12月13日由当地人行向当地公安部门举报。2014年1月2日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就是2014年3月13日衢州市公安局依法对犯罪嫌疑人周辉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中宝投资网站停止运营。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有符合第1条的举报人,其次经过调查,中宝的资金基本都是自融自用符合第2条。但是这些信息是几个月以后警方才陆续公布的,在3月份刚刚介入抓人的时候,也引发了很激烈的投资人维权事件,维权组织与公安机关进行对抗,进行了多次“散步”与目前的情况非常像,之后随着陆续公布的信息,受害的投资人开始陆续登记受害资金。想要了解更多内容的投友,可以去搜索“中宝投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