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本台记者分析,今年上半年,北京楼市还将升温:“从目前的供需结构来看,北京持续可售的商品住房在6万多套,而北京每个月的成交量在6000套以上,整体看,库存去化周期只有10个月左右,供需结构还是很紧张,一批‘地王’涌现会对市场定价产生很大影响。”
与北京相似的还有上海。据统计,去年,上海商品房成交面积1940万平米,同比增长两成。今年1月份,住宅均价创下3.58万/平米的历史新高。一些开发商通过分批开盘、预约销售等策略,为“阳春”行情做准备。楼市的火热催生了一些“日光盘”。
上海房产中介经理人张先生透露了其中的门道:“房企的营销制造了恐慌,形成抢房的效果,争先恐后,就会出现‘日光盘’。”
房价的连连上涨,也让市场呈现出“卖方强势”态势。上海市民陈女士就碰到了卖家频频抬价的事儿:“刚开始看的500万两房,后来卖家加到了520万、540万,最后到600万,现在又不卖了。”
据媒体报道,在房价涨幅连续十多个月“领涨”全国的深圳,甚至出现了众筹买房的现象,投资投机客占交易份额的25%以上。
房价的过快上涨已引起一些地方政府关注。深圳市住建局局长杨胜军近日表示,正在研究采取措施调控房价。有传闻称,“非深户籍者购房需缴纳的社保年数从此前的1年调整为3年”。而上海《关于进一步优化本市土地和住房供应结构的实施意见》将从本月正式实施,其中的措施包括,分区域调控住宅户型供应,中心城区中小套型比例不低于70%,郊区不低于60%,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中小套型比例不低于80%等。
对于深深打上“政策市”烙印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来说,冷热不均的态势将延续,一方面,大量中小城市仍在高库存的泥淖中挣扎,另一方面,大城市则散发出过热的氛围。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未来的楼市政策很可能是“双方向”调控:“各地的调控政策和中央出台的政策,最后的效果大部分体现在一线或者少数城市,这样的话,与政策的预期相背离,后续可能会‘因城施策’,政策改变为‘托底’加‘盖帽’,防止一些一线城市的非理性暴涨,未来的政策可能是‘双方向’的。”
一线城市楼市调控加码 机构预警高杠杆炒房风险
一线城市房地产调控加码 深圳或收紧购房资格
在房地产政策大面积松绑的同时,一线城市房地产正面临政策收紧的举措。23日,上海市规土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本市土地和住房供应结构的实施意见》,指出将进一步加大商品住房用地中小套住房供应比例,中心城区不低于70%,郊区不低于60%。与此同时,有消息称深圳正研究相关政策,其中包括非深圳户口购房者社保缴纳年限将从目前的一年改为三年,同时首套房首付比例也将提至40%。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分城施策是未来房地产调控的主要方向。库存压力较大的部分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将继续加大放松力度,但对于房价涨幅较高的一线城市来说,政策将继续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