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受万亿国债利好刺激,沪指、深成指受提振上涨,大基建概念股掀涨停潮,水利建设、新型城镇化等题材活跃,巴安水务、冀东水泥、青龙管业、韩建河山、新兴铸管、国统股份、金洲管道、龙泉股份、深水规院、冠龙节能、钱江水利、顺控发展、山推股份、安徽建工、龙建股份、宁波建工、上海建科、汇通集团等集体涨停。市场人气方面,两市超4000股上涨。
记者注意到,在当天热门概念指数中,基建相关指数均录得不错涨幅,水泥制造精选指数上涨5.08%居首。那么,时隔23年,国家再度进行年内预算调整并增发国债,对经济社会和资本市场来说究竟有何影响?
据新华社,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明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此次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今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明年使用5000亿元。
自2000年以来,时隔23年,国家再度进行年内预算调整并增发国债,此举无疑向市场传递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的信号。
天风证券指出,经济方面,预计主要体现在明年,按照实物工作量在明年形成、不考虑额外的撬动作用来计算,该机构预计增发的1万亿国债能够拉动明年基建投资4-5个百分点,拉动明年名义GDP0.7个百分点左右。
天风证券表示:“相比于政策本身、政策对经济的拉动,更加重要的是政策背后的逻辑。第一,政策稳增长诉求更明确;第二,中央财政开始加杠杆;第三,按照当前政策出台的节奏和态度,我们预计明年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可能不会过于保守,可能会设置在5%以上;第四,资金使用可能会与‘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相结合;第五,财政发力或需货币配合。”
而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本次政策最大的意义在于明确了政策的态度,政策重心进一步偏向经济增长,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的担忧,提升市场风险偏好。商品方面,增发的国债主要用于灾后重建和防灾救灾能力的提升,预计将投向水利及相关领域的基建项目,会直接拉动上游商品的需求,利好相关商品价格。
此外,记者注意到,本次政策在财政支出结构方面做了调整,基建比重重新抬升。2023年1-9月的财政收支数据显示,公共财政用于基建领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农林水、交运的支出占公共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21.8%,与2022年的22.8%、2021年的23.8%、2020年的25.4%相比呈逐年下滑态势。
宋雪涛表示,基建投资主要依托广义财政支撑,但在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大、土地收入支撑不足的情况下,中央政府适时发力,公共财政对基建投资的支持力度重新抬升。四季度的5000亿元国债落地后,年末公共财政在基建领域的支出比重有望升至23.5%左右。
华创证券认为,当前阶段,水泥板块或存在一定预期差。需求层面,市场判断2023年地产新开工较难大幅提升,进而水泥需求仍然疲软。该机构认为,2023年基建投资有望发力,对水泥需求起到较大支撑作用。一方面,当前时点水泥下游需求结构已发生调整,在2022年地产需求大幅下行背景下,基建占比已被动提升;另一方面,在稳增长的诉求下,2023年基建投资大概率保持较高增速,且2022年大量项目受到疫情扰动及项目资金到位不足影响,使得宏观层面的项目投资并未完全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而这些不利因素均有望在今年得以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