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在万亿国债的利好刺激下,上证综指反弹,收盘涨0.4%报2974.11,但北向资金持续流出,当日净流出12.95亿元。
最新一轮的流出始于7月,并在8月7日后加速。截至10月12日,北向资金总累计净流出额已达191亿美元,这是自2014年以来沪港通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多家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海外资管机构投资经理表示,当前的关键在于房地产高频数据尚有待改善,如果未来能够看到持续的经济复苏迹象,包括楼市复苏、PMI持续维持在50以上、PPI的回升不断向CPI传导等,可能外资会有更多买入的信心。不过,当前中美利差的高企也是主要的掣肘,新兴市场资金流出压力较大。不过,年初至今北向资金仍净买入A股660亿元(截至10月23日),内资买气不足实则为市场欠佳的主因。
就目前而言,国际投行和海外投资者对于万亿国债的解读中性偏乐观。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邮件中提及,这1万亿的国债CGBs会将预算内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从之前的3.0%提高到约3.8%,而过去中国政府一直不愿意超过这个比例,因为担心债务可持续性。“积极的一面在于,这表明中国可能不会对最近的增长稳定迹象感到自满,可能更愿意增加债务,尤其是预算内政府债务,因为地方政府的预算外借款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这与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等财政收入下降、举债成本较高有关)。”
但他也提及,尤其是在短期内,不宜过度夸大新增发的万亿国债对经济的影响。首先,新发国债筹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今年夏天受洪水严重影响的地区的重建,在水利工程上的支出所带来的财政乘数效应可能有限;其次,这些国债的发行计划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完成,其中一半的资金将用于今年,另一半将用于明年。然而,随着冬季的临近,尤其是中国北部,这个地区是今年夏天自然灾害的主要受灾地区,预计大部分资金将在明年,甚至在未来两三年内使用。
在陆挺看来,更有效的增加中央政府支出的方式包括:支持由开发商预售的新房竣工;加大在人口增长较快的城市的基础设施支出等。
渣打大中华区及北亚首席表示,万亿国债对2023年的增长影响将是温和的。“我们的估算表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今年多支出的5000亿元将通过财政乘数0.5倍,提振经济活动2500亿元,大约占名义GDP的0.2%,在四到五个月内。根据2020年使用抗疫特别国债的经验,发行特别债券可能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我们预计首批5000亿元的支出将在今年12月某个时候进行,或仅将第四季度的增长提高0.1个百分点,达到5.7%的同比增长(之前为5.6%)。我们维持对2023年增长的预测为5.4%。”
9月以来,中国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出好转迹象。10月18日,中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好于预期。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只需在四季度实现4.4%的增长,就能达到全年增长5%的目标。
不过,北向资金似乎仍持续流出,且国际对冲基金和海外公募基金对中国股市的持仓仍处于低位。目前经济逆风尚存,房地产销售在1~9月份进一步下降至-3.2%(此前为-1.5%),拖累了固定资产投资从之前的3.2%降至3.1%。
中国地产销售仍是关键。但数据显示,“金九银十”地产销售整体不及预期,且呈现小幅冲高回落态势。9月新房价格止跌企稳,重点100城成交面积环比增长14%,但销售规模仍处历史低位。国庆假期整体销售平淡,35城假期日均成交面积同比下降两成,仅上海、广州和武汉等个别城市热度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