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5日晚,青松股份宣布终止2022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事宜,今年以来A股中的“终止定增军团”由此进一步扩容。据统计,截至5月5日,今年以来发布定增终止公告的上市公司已有32家(剔除配套融资、收购资产),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9%。
逐一梳理定增终止案例,选择主动“撤单”的有25家,占比逾七成,其中不少公司是在经历交易所严格问询后打起了“退堂鼓”;也有公司因难过“市场关”,直至定增批文到期失效也未实施。另外,多家公司在终止原有定增预案后,将目光投向了可转债、简易程序定增等,以此迂回推进再融资计划。
3月10日,手持定增批文的力星股份公告,公司未能在证监会核准发行之日起12个月内完成发行工作,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批复到期自动失效。而从首次发布定增预案到宣告定增注册批复失效,力星股份的定增事项共历时19个月。
批文到手却未实施定增的不止力星股份。3月11日,百隆东方公告称,其定增事项也因批文失效而折戟。另外,德力股份因再融资方案到期失效而放弃;八方股份、天晟新材分别因批文、发行决议的有效期即将届满,而最终选择终止定增。
事实上,在再融资批文失效或决议有效期将届满的表象背后,相关企业终止定增另有深层次原因。
典型如力星股份。2021年2月至2021年8月期间,因头顶“新能源汽车”“风电”两大概念,从事轴承滚动体行业的力星股份股价一度大涨近200%。股价不断攀升之余,公司于2021年8月21日发布了再融资计划,拟募资3.5亿元用于年产6000吨精密滚动体、年产800万粒高端大型滚动体扩建项目等。
但深交所随即发出问询函,对其前次募投项目未产生效益、终止项目并将结余募资用作永久补流等进行质疑,并要求公司进一步说明本次募投项目与前次项目是否存在重复建设,以及在前次募投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新增产能的必要性等。
在经历方案修订和提示风险后,力星股份终于在2022年3月16日取得了证监会出具的同意注册的批复。而直到今年3月,这场筹划了一年多的定增计划最终还是“泡汤”。在此期间,公司股价也下跌超过50%。力星股份表示,由于资本市场环境和融资时机等多因素变化,公司未能在批复文件有效期内完成发行事宜,该批复到期自动失效。
又如百隆东方,其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5.63亿元,同比增长14%。细看不难发现,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为7.69亿元,其中投资棉花期货产生的投资收益约为7.77亿元。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的净利润为7.93亿元,同比下降39.83%。另外,截至2022年底,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为20.72亿元,而长短期债务合计约52亿元。
“好不容易拿到的定增批文,谁也不希望最后落得一场空。”中部地区一家上市公司董秘告诉记者,为了尽可能达到募资目标,上市公司的机构路演、传递项目价值等操作必不可少。“市场上头部知名企业往往‘一票难求’,定增份额要靠抢,但部分中小企业处境却比较难,实在发不出去,就只能放弃。”
沪上一名资深投行观察人士表示,随着全面注册制下再融资审核效率持续提升,再融资市场逐渐进入买方市场。“目前定增批文失效的公司往往市值较小、流动性较弱及题材偏传统,再叠加业绩出现下滑或亏损,这些企业的融资对投资人来说缺乏吸引力。”上述人士表示,市场资金是有限的,发行端的竞争也很激烈,投资人要根据公司经营状况决定是否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