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资本市场的一项重要课题。近日,证监会召开2023年系统工作会议提出,深刻把握我国的产业发展特征、体制机制特色、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因素,推动各相关方加强研究和成果运用,逐步完善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估值定价逻辑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什么是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其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什么重要意义?应如何进行探索建立?记者采访了专家学者。
去年11月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概念。他表示,要深刻认识我们的市场体制机制、行业产业结构、主体持续发展能力所体现的鲜明中国元素、发展阶段特征,深入研究成熟市场估值理论的适用场景,把握好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
在华西证券看来,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是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估值体系。资本市场发挥着资源配置枢纽功能,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将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引导资源更高效配置。具体而言,一是突出人民性,对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利益的、利于共享发展的商业模式和商业行为给予价值认可;二是强调协调可持续,突出对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支持;三是支持安全与发展,向能更好融入国家安全大局、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领域和环节倾斜更多资源要素。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推动提升估值定价科学性有效性是关键一环,当前的估值模型或面临重塑。“传统的估值模型分子端重视财务因子,尤其关注利润、现金流等变量的变化,简单套用难以反映出我国市场体制机制、行业产业结构、主体持续发展能力所体现的鲜明中国元素。”李立峰表示,新估值体系需摒弃单一的利润价值取向,结合多个因素综合定价。比如,要纳入ESG要素,强化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要素在估值体系中的权重,引导市场参与主体在投资决策、公司经营、业务流程中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重视企业社会价值;要关注政策导向,重视政策支持对企业基本面的长期影响,对处于不同行业、不同生命周期、不同环节的企业采用多样化估值方式等。
“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这在我国资本市场是重要且现实的问题。”中金公司表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覆盖全部行业大类、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上市公司结构的特征。同时,尽管近年来A股国际化程度有所提升,但国内资金仍然主导市场定价,A股估值更多由内部基本面预期变化、流动性和风险溢价等因素决定,因此,应逐步构建适应我国产业企业结构、市场发展特征的估值逻辑。
事实上,全球市场的估值体系也正在重建之中。华泰证券表示,海外经济已从之前的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杠杆进入到高通胀、高利率、高杠杆、低增长阶段,美联储加息、利率上行引发全球资产重新定价。同时,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效率与安全并重的背景下,未来可能更多依循安全性构建供应链,引发全球资金配置的再调整,这些因素或对估值定价体系产生扰动。顺应时代与政策导向变化,我国市场估值结构亦需逐步完善。
总的来看,当前A股市场呈现出结构性估值不均衡,尤其是部分国有上市企业估值长期偏低,与其基本面形成反差。市场关注,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将对国有上市公司估值带来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