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近日北京、上海申报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获五部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批准,氢能产业再次鸣响“发令枪”。
为何是再次?因为氢能产业的国内发展历程虽短,但随着政策引导和行业技术更替,已历经几轮发展高峰,包括2008年服务奥运会的燃料电池汽车等,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瓶颈,燃料电池汽车并未实现大规模推广。
而此次通过城市群效应,氢能产业将在示范城市全面铺开。随之落地的“以奖代补”政策,对入围示范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励,企业根据汽车销量及电堆功率、载重质量进行权重积分,按照所得积分比例参与补贴分配,开创了补贴的新格局。
近日走访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了解到,该园区建设已经到了紧张的收尾阶段,园区旁的加氢站也开始了试运营工作。加氢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期加氢站正在进行电力系统升级改造,以便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
作为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的主体运营单位,水木兴创表示,预计9月底园区将完成工期正式开园,目前入驻企业有亿华通、国富氢能、氢璞创能等,企业入驻率超过80%,还有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入驻,会与园区内的产业基金、产业联盟等共同打造氢能产业生态体系。
王云杉表示:“氢能上下游产业链长,不断迭代的技术需要整个产业链的配套协同,因此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可以形成技术自主创新、全产业链闭环,建立氢能区域一体协同的产业生态。”
像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这样的产业园区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石家庄等城市落地开花。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1月份-7月份,氢能产业名义总投资金额超过25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90%。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表示:“根据我们的考察情况来看,很多地方在未来5年至10年内,对氢能产业规模的谋划都是千亿元级的。未来十年,仅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空间就在2000亿元以上。同时,在电动船舶、电动飞机、储能、轨道交通等领域,燃料电池的应用前景也值得期待。”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财政局、大兴区政府牵头开展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申报工作。大兴区联合海淀、昌平等6个区,以及天津滨海新区、河北省保定市、唐山市、山东省滨州市、淄博市等共12个城市(区)组成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北京市财政局经济建设处表示,目前,北京市已初步建立起了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覆盖关键技术科技研发、加氢站建设和运营、车辆购置补贴等环节。
安永大中华区能源资源行业表示,京津冀区域是国内最早开展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发和示范应用的地区之一。在《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就强调要统筹京津冀氢能产业布局,在京北打造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区,京南则重点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依托北京氢能创新优势以及京津冀产业链协同效应,充分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京津冀地区氢能及相关配套企业亦将迎来发展良机。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示范城市群名单陆续揭晓,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政策催化剂,同时国产化推进和技术进步也带动产业链成本不断下降,氢能产业化正在加速推进,市场规模扩张在即,行业实现盈利也为期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