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即将登陆A股市场。11月14日,证监会发布的发审委会议审核结果显示,京沪高铁(首发)获通过。这意味着“中国高铁第一股”即将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也标志着铁路股份制改造取得重要进展。时代周报记者从京沪高铁公司实际控制人—国铁集团相关人士获悉,京沪高铁公司最快有望于12月挂牌上市。
作为优质铁路资产,京沪高铁公司业绩亮眼。11月5日更新的招股书显示,京沪高铁公司成立于2007年,自2014年以来已连续5年实现盈利。其中,2018年京沪高铁公司的营业收入为311.58亿元,净利润为102.48亿元,净利润率为32.89%。2019年前9个月,京沪高铁营业收入250.02亿元,净利润95.2亿元。从盈利能力看,京沪高铁超过九成A股上市公司。
多重“谜团”遭问询
从报送申报稿到上会接受审核,京沪高铁只用了23天的时间,刷新了IPO最快审核纪录。
不过,京沪高铁从构想到开通却长达21年—1990年12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完成《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2011年6月30日,全长1318公里、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的京沪高铁正式建成通车。
国铁集团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推动京沪高铁公司上市,是国铁集团深化国企改革、加快推动股份制改造决策部署、实现铁路优质资产资本化、股权化、证券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是国铁企业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资本结构优化调整、推进铁路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在铁路改革进程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招股书显示,京沪高铁公司上市所筹集的资金拟全部用于收购京福安徽公司65%股权,收购对价为500亿元,收购对价与募集资金的差额通过自筹资金解决。
从募资总额看,京沪高铁IPO将达A股史上第五大IPO水平,也是9年来最大IPO。作为即将登陆A股市场的“巨无霸”,京沪高铁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除了“闪电”过会的速度令人惊叹,京沪高铁背后所隐藏的多重“谜团”也有待揭开,而证监会在反馈意见环节也提出了诸多问题。
在11月14日“过会”之前,证监会公布了针对京沪高铁申请文件的反馈意见,其中提出了规范性、信息披露、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四大类共54个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规范性和信息披露环节。
11月14日,证监会又围绕同业竞争、委托运输管理模式、募集资金用途三方面共提出了10个问题,包括:京沪高铁公司是否具备定价权;京沪高铁关联交易占比较高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有进一步降低关联交易占比的措施;说明利用募集资金收购京福安徽公司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等。
值得注意的是,京福安徽在2018年和今年前9个月的净利润分别为-12亿元以及-8.8亿元。将募集的资金用于收购一家亏损公司的股权,这在IPO中比较罕见,在市场上也存在一定争议性。
京沪高铁公司在招股书中指出,京福安徽公司尚处于亏损状态,主要是由于相关铁路“开通时间尚短,仍然处于市场培育期”。根据预测,到2022年,京福公司净利润将实现扭亏为盈。
国铁集团相关部门负责人也表示,此次募集资金将收购京福安徽公司部分股权,可有效缓解京沪高铁徐蚌段运输能力饱和现状,提升京沪高铁全程利用率,增加区域路网客流密度,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做强做优做大高铁运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