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迄今为止,美国零售药房也经历了从多元化到连锁化到服务化的发展历程。美国的零售药房是在19世纪末开始进入现代药店阶段,其标志性的事件包括立法明确医学和药学边界以及化学制药技术的高速发展。前者确立了“医药分家”的基本原则,使得零售药房成为药品,尤其是处方药的主要销售渠道;后者导致新药制造专业化,药剂师不再是“药材商”。
数据显示,美国前三大流通企业市占率从 1987 年约 30%上升至 2016 年 96%。2017年,Walgreens Boots Alliance (WBA) 部分收购 Rite Aid后,CVS与WBA成为美国连锁零售药房的两大巨头。
在黄亨利看来,零售药房的运营逻辑和整体零售业在大趋势下的运营逻辑是一致的。产品与服务的持续创新、高效精准的资本并购、持续性的门店拓展、多元化服务拓展、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全球化市场开拓以及数据化形态体系的构建,都是零售药房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
销售费用“被砍”
事实上,“带量采购”靴子落地后,国内医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表现情况并不理想。据央广网显示,从市场表现看,A股市场上,2018年12月6日,乐普医疗、贝达药业、普洛药业股价跌停;华东医药、泰格医药大跌超过9.5%;复星医药、万孚生物、丽珠集团、海辰药业、海正药业、恩华药业等逾20只个股跌幅超过5%。
那么,带量采购政策真的是“黑天鹅”吗?
实际上,2013年1月份,华海药业第一个缓控释制剂拉莫三嗪控释片在美国上市,据彼时媒体报道,华海药业拉莫三嗪控释片预计2013年为公司贡献利润约1.5亿元。之后,公司通过技术提升,突破缓释剂型技术壁垒,如奎地平缓释片、强力霉素微丸片等多个高难度制剂获批。华海药业2018年半年报显示,截至目前,公司自主拥有 55 个制剂产品美国 ANDA 文号。
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有了采购量的保证,带量采购真正降低的是药企的销售费用。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医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称,数据显示,2017年A股制药板块共171家公司,销售费用共1298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25%。由于创新药需要学术推广,其销售费用高于仿制药。但通过对比发现,以仿制药为主的中国药企销售和管理费用高于以创新药为主的跨国药企。2017年,中国A股制药板块销售和管理费用占比为37%,全球TOP20药企销售和管理费用占比为28%,相差9个百分点。
因此,挤掉销售费用等“水分”,正是带量采购的初衷。
事实上,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药品费用也是不少美国医院高层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黄亨利告诉记者,由于美国医疗系统实行“医药分开”,并且大多数患者使用医疗保险支付,因此绝大多数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时不会考虑药品费用问题,药品费用一般不会影响到即时医疗决策。
“但对于医院高层来说,药品费用却是除掉人员工资之外最大的开销。除了通过集中采购组织GPO 折扣价采购药品(部分医院自行向药厂申请折扣),很多医院正在采取改善临床工作流程及增加药费透明度等方式降低药品开支。”黄亨利称。
比如,某位患者因为手术需要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患者麻醉后静脉给药的价格,比术前口服的价格高了35倍。而前者这种做法却是常规,只因为在很多电子病历系统的手术步骤中,“给患者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被放在了麻醉之后,且注明“静脉给药”。医生护士会严格按照“流程办事”,药费开支居高不下也就不奇怪了。
“一种改进措施就是根据最新临床指南,药品采购价格目录去优化电子病历系统中的临床操作顺序,以确保正确的药,通过正确的途径,在正确的时间提供给患者。只是改变临床操作程序,就能有效降低药费开支。”黄亨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