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日,两市量能创近3个月新低。沪指报2549.56点,下跌1.05%,成交额937.13亿元;深成指下跌1.48%,成交额1234.46亿元。
近段时间来,虽然大盘持续进行调整,但产业资本则是动作频频,显现回购潮。有分析认为,随着A股整体进入低估值区间,产业资本作为最敏感的风向标,其对投资者理解A股未来走势以及公司业绩预期判断都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大手笔回购引关注
昨日,两市缩量震荡,红盘个股仅520只,下跌个股达到2924只。板块上,医药、半导体等跌幅居前。量能方面,两市成交约2172亿元,观望情绪浓重。
分析人士表示,2018年是A股市场估值水平偏低的年份,这与股市非理性下行有着密切联系。虽然当前市场估值底部基础尚难言牢固,但客观而言,也已经释放出大量的估值风险,甚至存在估值过度修复的表现。在这样背景下,敢于逆市操作的产业资本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12月14日,中国平安发布2018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公告显示大会通过了此前提出回购公司股份的方案。消息一出,再度引起市场对回购动向的注意。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18年12月14日,中国平安A股总市值高达1.13万亿元(另有H股市值约为0.484万亿元人民币),在回购总额不超过该公司发行总股本的10%情况下,此次中国平安回购金额将可能高达上千亿元。
东方证券表示,11月A股市场回购预案密集出台的态势延续。从出台回购预案的公司数目来看,11月一共有85家,较10月的83家略有上升,是A股历史上单月回购预案出台数目最高的月份。不过从回购规模来看,以上限口径核算,11月回购预案上限为240亿元,较10月的277亿元有所下降。
数据显示,10月是回购预案规模最高的单月,虽然11月有所下滑,但仍然大幅高于9月。这意味着在一系列回购新规出台之后,A股市场回购行为得到显著的增加。11月23日上交所与深交所发布回购细则的征求意见稿之后,部分上市公司的回购方案与新规有所出入,这些公司存在修改回购预案的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新规落地之前,已经处于回购状态的公司会延续回购方案继续,但计划发布回购预案的公司可能需要考虑在新规落地之后发布回购预案。因此,在新规落地之前,回购预案的规模可能会有暂时的下滑,但由于整个市场对回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回购预案仍将维持一定水平。
筑底预期强化
一定程度上,近期大手笔回购行为再次从侧面体现出相关个股已进入价值区间。而在低估值与业绩优异的支撑下,回购个股短期回调后的投资价值凸显。
东莞证券指出,回购潮的出现具有市场相对底部特征。从现有数据看,虽然A股走势与股票回购规模并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回购潮短期并不能立竿见影扭转大盘下跌趋势,仅有止跌效果。但鉴于历次回购潮流均处于市场的相对底部阶段,因此回购潮的出现被视为市场相对底部的参考指标之一。
于市场而言,在关注上市公司股份回购频率上升的同时,投资者更加关注部分上市公司的大手笔回购行为。中国平安的大手笔回购已经获得股东大会的通过,按照此前拟回购不超过10%的股票,实际上意味着未来中国平安的股份回购规模将会刷新出一个新高水平。
分析人士表示,中国平安此举将会对其他蓝筹股形成示范效应,可能引发蓝筹股的回购潮。在目前市场相对低迷的情况下,这一动向将大大稳定和提振市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