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半年报披露窗口期影响,机构调研的上市公司大幅减少。据统计,8月以来机构仅调研了106家公司,仅为上月同期的一半。从相关公司所属行业看,机构青睐化工、计算机、生物医药等三行业公司。
8月以来机构“摸底106股”
受中报披露窗口期影响,近期机构调研的上市公司明显减少。数据显示,截止8月17日,机构调研的上市公司有106家,为上月同期209家的50.72%。当中,接受了10家以上公募基金扎堆调研的有37家公司,较上月同期的70家减少了47.14%。
其中,健帆生物(300529)、广联达(002410)、森马服饰(002563)、伟星新材(002372)、中顺洁柔(002511)、宋城演艺(300144)、中新赛克(002912)、新宙邦(300037)、科大讯飞(002230)、开立医疗(300633)、小天鹅A(000418)、辰安科技(300523)这12家累计接受了超过50家机构的组团调研。
接受公募基金调研排第一的是健帆生物。据披露,健帆生物分别在8月3日、9日和10日按受了包括50家基金以及43家券商、46家阳光私募、19险资及76家其他机构在内的235家机构调研。资料显示,健帆生物专业从事生物材料和医疗设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是中国血液净化领域的领军企业。
从调研机构的类型来看,券商调研最为广泛,达到79家,即74.53%的上市公司调研活动有券商参与;基金公司调研56家,位列其后,参与了52.83%的上市公司调研活动;阳光私募调研41家公司,排名第三;以投资稳健见长的保险公司和海外机构分别对31家和11家上市公司进行走访。
业内人士认为,不同的调研机构关注点各有不同。券商作为卖方机构,注重从调研中挖掘信息并加工分享给市场;而公私募机构等更注重调研带来的投资机会和直接的交易机会;保险和保险资管在当前注重通过调研寻找组合配置的对象;海外机构一直以来都是以长线投资和价值投资见长,其调研轨迹代表着市场上长线和稳定资金的布局思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市场上机构调研的组织形式、方式方法等相当多样,机构调研中既有流于形式的走马观花,也有扎扎实实地调研走访,投资者需要区分对待。总体而言,调研仍是基金机构等发现机会、排除风险的重要方法,机构调研的热门个股是当下机构化发展的市场中值得重点关注的对象,一般而言这些个股也更容易在当下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
偏爱化工等三行业
按所属行业(申万一级)来看,8月份以来公募基金调研的106家公司主要集中在化工(14家)、计算机(12家)、医药生物(11家)三行业。此外,电子、机械设备、公用事业和建筑材料4行业也各有5家以上公司接受了机构的调研。
数据显示,8月以来接受公募基金调研的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分别为新宙邦(300037)、
泰和新材(002254)、利尔化学(002258)、嘉化能源(600273)、道明光学(002632)、海利得(002206)、星源材质(300568)、金禾实业(002597)、双象股份(002395)、中材科技(002080)、凯美特气(002549)、久联发展(002037)、湘潭电化(002125)和广东榕泰(60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