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全国房价不是暴涨,就是在暴涨的路上。
与之伴随的,是企业家的苦恼。他们说,很多传统企业不是已经破产,就是在破产的路上。
然后,小雅问了一些中产人士,他们不是在买房,就是在想买房的路上。
在他们的“路上”,一些数据在发生变化。房价是否到了一个拐点?不妨读一下市场各方的心态、看法。
一、想卖房的人少了?
小雅问一个年初想卖房没有卖掉的朋友,是否现在还想卖房。
她的回答是,想,但关键是不知道卖了把钱拿来干嘛。
这个朋友在2013年买入浦东怡东花园 195平米的住房,当时花了752万(不含税),现在网上的参考价是1600万元。
今年年初,眼看房价暴涨,她犹豫要不要卖出去。现在回头看,幸亏当时没有卖掉。
眼下,她看着一路高涨的房价,还是纠结要不要卖。今年6月,她去美国看了房子,心动不已,在考虑是否卖了这套房子,拿一半的钱去美国买房,然后剩下的钱再在上海买套小的。
其实这也不算真的想卖房。小雅在一些朋友圈随便做了点儿口头调查,几乎所有的有房者都说不会卖房,还想买房。
一个上海姑娘在顾村有一套105平米拆迁出来的房子,她说卖了干嘛呢也不缺钱,租出去收房租也挺好的。
一个金融机构的中层管理人员回答很干脆:“不卖,在考虑要不要买。”
为什么还想买?她说:“因为从身边来看,大家都在买,这两个月的成交量也不低。上海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也这样。”
半年前,小雅也曾问过身边朋友同样的问题,包括一些基金经理,他们不少人已经卖掉了部分投资性住房,有些在犹豫要不要。
但现在,经过又一波上涨,想卖房子的人似乎少了。
二、三个事件
房价猛涨,地王成了家常便饭。
杭州地王、上海地王、北京地王、深圳地王、总价地王、单价地王,中环地王,外环地王……
因为高房价,很多三四线、四五线城市大声喊,对不起,今后请叫我一线城市。
在高房价下,几个消息让市场不安:
第一个事件是,据一些媒体报道,因为成本太高(包括房价上涨带来的租金成本、已经高房价推高的人力成本),一些制造业大型企业撤离中国。
一个数据是,之前央行公布的数据,中国今年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了4600多亿,同比去年的7月份,少增了1万亿。
其中,企业贷款在7月份是负增长的,大量贷款,基本都是个人的。个人贷款有4500亿,个人的中长期贷款,增长了4700亿。
个人中长期贷款为什么增长了那么多?中国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说,是因为大量房贷,新增房贷几乎超过了整个贷款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