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把同路农业吃到嘴里,却又两次卡在喉咙眼咽不下去,面对董事会与股东大会分庭抗礼且僵持不下的局面,股吧里的很多中小股东不禁疑惑:“荃银高科到底怎么了?”
北京一大型律所证券从业律师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症结出在了荃银高科的公司治理结构上。“董事会成员应该由公司多数股东的代表构成,董事会决议反映的应该是多数股东的意志。但是,现在荃银高科的董事会代表不了多数股东。两次收购,两次获董事会表决通过,却两次被股东大会否决,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偶然。”
从荃银高科目前的董事会结构来看,5名非独立董事分别为张琴、陈金节、贾桂兰、王瑾和张从合,4名独立董事分别为高用明、李燕、鲁炜和徐淑萍。而作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的“中植系”和第三大股东的大北农方面却没有一个董事会席位,特别是早在2014年就成为公司重要股东的“中植系”更是长期不得其门而入。
苦苦等待了三年之后,荃银高科第三届董事会终于在4月28日届满,这本来是“中植系”上位的大好机会,可4月25日晚荃银高科却公告称,鉴于公司新一届董事会董事候选人的提名工作还在协商中,为保持董事会工作的连续性,公司董事会将延期换届,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和高级管理人员任期亦相应顺延。
董事会“超期服役”现象在A股公司中并不鲜见,包括民生银行、万科都曾遇到这一问题。上述律师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董事每届任期不得超过三年,任期届满未及时改选的由原董事履行董事职务。但是,‘超期服役’显然不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包括“中植系”在内的几位主要股东一再呼吁荃银高科董事会能够征询重要股东的意见,形成新的董事提名,进行正常的换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但一直未得到回应。张琴则表示,“你问问他们为什么一直进不了董事会,他们自己难道不清楚吗?”
这最早要从2010年荃银高科登陆创业板之时说起。当时,荃银高科的股权就非常分散,第一大股东张琴和第二股东贾桂兰分别持股8.77%和6.41%,这为股权之争埋下了隐患。2013年5月,张琴、贾桂兰等股东曾签订一致行动协议,但之后不久便解除了一致行动关系。至于个中原因,张琴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上市后,大家的价值取向不同。”
分道扬镳后不久,张琴与贾桂兰的股权争夺战就正式打响了。2013年10月底,贾桂兰通过增持从张琴手中夺取了第一大股东之位,至当年11月初持股比例进一步增加至11.39%,拉大了与张琴的差距。在无力追赶贾桂兰的情况下,张琴开始拉拢“中植系”入伙。“之所以要引入他们,就是为了摆平股权之争。”张琴表示。
一切谈妥之后,“中植系”拍马赶到。2014年7月25日、7月28日、8月27日和10月30日,中新融泽通过大宗交易连续多次受让陈金节等股东所持公司股权,持股比例达到7.9%,一举成为荃银高科第三大股东。
至此,张琴与“中植系”的合计持股比例达到了16.67%,从而超越了贾桂兰,张琴引进“中植系”的目的看起来达到了。可“蜜月期”持续了没多久,张琴与“中植系”的盟友关系也破裂了。
张琴在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时认为,责任在“中植系”一方,“他们进来后没有遵守当初达成的合作协议。”至于什么协议,张琴早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双方的协议包括采取一致行动,以及共同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并由张琴控股。可“中植系”进来之后,张琴却发现对方并没有遵守当初达成的协议,“这就是个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