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荃银高科的育种专家,同时也是公司副董事长的陈金节也认为同路农业估值不低,早在董事会表决的时候,他就因此投了弃权票。“并购同路农业虽然符合荃银高科的战略发展方向,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玉米种业公司现在都不好干,同路农业要完成这个业绩承诺几乎不可能。”
不过,张琴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却并不认同上述判断。她认为同路农业估值合理,“同路农业的质地非常好,是西南地区实力非常强的一家种业公司。而且,它的估值是第三方评估机构通过公平公正的评估得出的。从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来看,它的市盈率也不高,而且比很多公司还要低。”
荃银高科在8月10日就此次收购回复交易所问询函时也表示,随着研发力量的加强,新品种的不断涌现,销售网络的不断拓展,销售模式的逐步创新,同路农业的销售收入将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预计未来的主营业务收入将大幅增长,净利润也将相应增加,扣除资本性支出和利息支出、营运费用增加部分后,预计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也将相应增加。
不过,即使抛开同路农业的估值高低问题,这可能也是一次一开始就注定无法通过的表决。
实际上,荃银高科收购同路农业已经是“二进宫”。2015年11月,荃银高科发布预案,拟作价1.44亿元收购同路农业60%的股权。不过,在2016年5月的股东大会上,“中植系”等重要股东否决了这次收购。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停牌之前,张琴找到“中植系”进行沟通,双方未能达成共识。在与公司第一大股东没有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停牌推动此次收购,会在股东大会进行表决时遭遇什么样的情况已经可想而知。
这次表决之前,大北农方面“杀”了进来。今年3-5月,大北农及其一致行动人连续扫货荃银高科,持股比例至停牌前已达9.91%,成为仅次于“中植系”和张琴的第三大股东。大北农旗下的金色农华,与荃银高科同为国内水稻种子行业的龙头公司,双方还于股东大会召开前的8月8日成立了合资公司荃华种业。
基于上述“甜蜜关系”,有猜测称大北农方面可能是张琴搬来的“援兵”。可令人大吃一惊的是,大北农方面却在股东大会上毅然决然地投下了反对票。这样的结果甚至让张琴都大呼意外,她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自己之前跟大北农方面有过沟通,虽然不知道大北农方面的态度,但对于大北农方面选择反对,“没想到,搞不清。”
不过,从过往的媒体报道来看,张琴对于这一结果或许早有心理准备。今年5月,张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今年4月27日,为重启收购四川同路,我们准备申请股票停牌,但在和‘中植系’沟通过程中,发现它在拖延时间,以让大北农进来。”,“我就很奇怪,(大北农和‘中植系’)是不是有关系。”
张琴为什么会警惕大北农方面和“中植系”的关系?原来,早在2015年,“中植系”旗下的中新融拓曾参与了大北农的定向增发,成为持股0.98%的大北农第八大股东。鉴于这层关系,在大北农方面大举收购荃银高科后,交易所还曾向大北农方面和“中植系”分别发函询问两者有无一致行动关系。结果,双方均对此进行了否认。
如果张琴早就意识到大北农方面很可能是站在“中植系”一边的,她又为什么还要白费力气去推动一次注定会被股东大会否决的收购呢?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2月底“中值系”举牌后,荃银高科立即停牌筹划重大事项;这次大北农方面举牌后,荃银高科又是立即停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不少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股东质疑:这样前后脚的停牌,其实是缓兵之计。
公司治理结构死结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