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站内文章:
软件用户服务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股民天地 >> 使用技巧 >> 炒股百科 >> 正文
全球钢铁产能配置遵循市场机制
作者:lifang 更新时间:2016-8-23 9:46:45 点击数:
分享到:

    背后有什么规律呢?需求决定未来,大多数的钢铁业崛起一定是有巨大的内需。从技术转移的创新规律看,前沿国家原创的技术更有可能在一些后进的国家开花结果,墙内开花墙外香,实际上推动了产业变化。钢铁大国的崛起一定要高速投资,引进新的技术、对培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的熟练程度,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数据看得很清楚,美国19世纪末钢铁产量达到1000万吨的规模,超过英国的两倍,当时正好处于钢铁大发展的时代,美国钢铁业主要发展起来是依靠欧洲技术的转移。日本钢铁业崛起的经验是采取了新的技术路线,运用氧气钻孔技术等。

    中国钢铁业在21世纪初开始有数量上的快速扩张,同时在技术上、整体系统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当下应该是处于数量的扩张,在全世界占支配地位,未来10年到20年,可能要转向全面提升的转型期、过渡期、调整期。在转型期间,钢铁的产业政策是很重要的。供给侧的变革包括技术路径的转变、国产设备制造能力的提升、固定投资的支持、节能减排取得进步、大规模应用优等品质的国外铁矿石资源等。

    回顾过去,宝钢当年举全国之力,开始钢铁业内6大技术的攻关,再到高炉的大型化、信息化、智能化,带动整体的钢铁供应链、供给侧能力的提升。因此,我国钢铁设备的投资成本跟国际比较起来有巨大的优势,实际上是和工业化的时期互相促进的。在新世纪的初年,开始高速投资增长,中国的大高炉几乎和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差不多。后来,中国整个钢铁供应链向沿海市场化调整,可以利用国际市场上优质的铁矿石资源,使先进的技术设备能真正发挥效能。

    从当前的国内形势分析,钢铁价格大幅度下降,年初低谷时的价格可能比2007年、2008年最高峰时下降了70%。很多行业的价格也在下降,PPI一直在下降,钢铁产业的利润和投资也在下降。这其中,既有共性的原因,也有个性的原因。新世纪初,宏观经济经历了超预期的增长,需求非常旺,乐观的预期导致了非常过度的投资,再加上后来四万亿的叠加,当需求下来时就产能过剩了。这是共性的解释。

    要理解钢铁为什么价格降得如此厉害,可能要从钢铁行业本身的技术成本结构特点去找原因。钢铁有庞大的固定成本,甚至很多固定成本就是生产成本,所以退出的门槛非常高。钢铁有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炉,高炉一旦点火后没法停,因为停一次代价太高,大一点的高炉停火就损失一两千万元,停一次几乎要破产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是产量的调减面临巨大的成本。地方政府对钢铁有很大的补贴,使得钢铁业退出更加困难。如果政府没有保护的话,就会倒逼一些高杠杆、高负债、低效率的企业退出。最后按照机制,要慢慢过渡到新的大体均衡状态。

    从全球钢铁贸易再平衡的角度分析,钢铁出口最近几年增长非常快,贸易的摩擦增加得更多。无论是多边还是双边,钢铁业成为国际热议的话题,主要是欧美所主导的,对中国有很多的责难。如果把全球的钢铁贸易除以钢铁产量,得到贸易产量的占比这个指标。实际上所谓贸易再平衡,现在正在经历这个指标向上的趋势。这样的过程,实际上给中国带来了客观的机遇,也就是贸易的增加。中国是新兴国家,出口竞争力比别的国家好。我推测未来5年到10年,比例能达到2000年40%的历史峰值水平。如果假定全球钢铁的产量维持在现在的16亿吨,最后有一个相当规模的潜在贸易增加量,这个增加量对中国来讲有重要的含义。近年来中国钢铁出口增长较快,就是在这样一个趋势背景下。

    李新创:钢铁工业由中国几代人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无论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钢铁永远是重要的结构材料,也是重要的功能材料。不仅仅是资源型产业,钢铁业更是重要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就业有几百万工人,整个产业链下来有上千万工人。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各种场馆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这些都是钢铁的贡献。材料行业离不开钢铁,钢铁可以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即使是在全球经济贸易下滑的情况下,2015年我国钢铁出口同比增长19%,而金融贸易下降了7%。2016年上半年中国的金融贸易仍保持下降,但钢铁出口保持了9%的增长速度。我觉得,去产能不是去钢铁,而是让钢铁产业更好地发展。我们要对中国的国情,包括对钢铁有基本的认识:生产规模巨大,占全球一半;消耗了全球60%的铁矿石。我国既有世界上最好的钢铁企业,也有最糟糕的钢铁企业,产权还比较复杂,现在民营钢铁企业的产量接近60%了。全球钢铁2015年的销售额是15.23亿元,2015年产能利用率为64.6%;2016年上半年,全球产能利用率都在增加。到目前为止,中国贡献了全球钢铁产量的85%。

    我们认为,全球钢铁进入了新的平衡,主要是中国总量不增反降。

    中国有两个省钢铁产量超过了1亿吨,分别是河北省和江苏省。以前江苏产量不足2000万吨,现在是1.2亿吨,根本因素就是经济发展。2014年消费到峰值了,而国际市场占有率高就是竞争方向。中国钢铁之所以在全球有这么好的市场空间,就是以产品为代表的进步,包括好产品、好价格、好服务、好规模,现在向好品牌转移,这是中国钢铁和其他行业相比难得的优势。

    国内的消费仍然是以建筑为主,中国总体来讲消费了55%,其中35%左右以制造业消费为主。今年1月到7月份汽车产业增长了9%左右,没有钢铁就支撑不起来。我认为,这仍然是全球钢铁最火的时代。中国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包括市场体系、人才优势、企业优势,还有以规划为支撑的咨询服务优势、完善且先进的工艺流程。中国建筑的钢铁比例不到10%,桥梁不到1%,而发达国家是60%以上,钢结构会给整个行业带来发展空间,更多的使用钢铁也意味着更多的淘汰。比如中国是地震多发地区,而建筑标准较低。再比如机械行业的器械产品出口占整个出口的60%,依靠钢铁的包括汽车业、造船业等。

    中国钢铁要坚持中央新的发展理念,包括供给侧改革等,需求侧是拉动钢消费的,供给侧是保证钢铁未来潜在性增长的动力。中国钢铁是在减量发展的阶段,但要实现绿色化、有序化、差异化、服务化、标准化、国际化,重塑钢铁价值链,继续引领和全面提升中国钢铁的竞争力。

    窦力威:在所有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个规律,从高速起飞的阶段到中低速时代,无不伴随着钢铁产业的转型。中国钢铁在“十五”时期是一个高速增长期,单看产量增速不是太快,但增速增长了23%。“十一五”时期增长了21%,“十二五”时期增长了4.1%,“十三五”时期一定是峰值。

    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阶段渐渐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国内粗钢的消费到峰值了。粗钢2014年产量是8.22亿吨,到现在为止是第一个峰值,当时是人均产钢613千克,而15个发达国家到峰值时候的数字是545千克。中国钢铁工业对世界影响极其深远,从1750年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到现在,从1996年钢铁工业的重心转到中国人手上,已经整整20年了。我们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这个过程不是偶然的。

    而其背后的意义深远,二战以后大幅度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是什么?第一个阶段是1946年到1973年,西欧和日本背后的推动力量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战后把日本裹进来了,全世界工业技术最雄厚的地区开始进行战后恢复重建,年增长率在1.95%。到1963年连续三次的石油危机,西欧、日本完成经济起飞,开始经济转型,其余的国家没有跟上来,一直到2000年基本上是平台区。全世界1975年召开国际钢铁大会的时候,当时全世界的产能是1.7亿吨,判断很乐观,认为可以翻番。2000年最后的阶段,真正推动的力量是中国人。而钢铁行业新的阶段需要漫长等待,恰恰是等待的过程,使上下游产业链重新整合。

    鼓励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尽管最近钢铁行业有一些回暖的信号,但钢铁领域表现出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而采取贸易保护、限制市场公平竞争等做法,可能使钢铁业发展方向迷失,找不到正确的应对途径。如何增加贸易依存度,化解各方的摩擦,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卢锋:关于贸易量增量的创造,中国要和一些国家合作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机遇。比如中国对巴基斯坦,过去只有几十万吨的钢铁出口,最近两年达到了260万吨。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甚至非洲的出口增加都非常高,这对双方都是共赢的。也可能会通过存量调整。发达国家或有一些国家钢铁在开放的背景下发展困难,钢铁产能就要减少,钢铁需求可能需要用贸易的方式来实现。但这样的过程注定是痛苦的,在利益的矛盾上是尖锐的。

    我认为,当前对国内和国外的政策都需要做一些调整。国内不仅要坚持目前政策的改革调整取向,还在去产能的问题上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和政策的托底作用。存量调整去产能的要点,强化市场的纪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作用,发挥产业市场的引导作用。这里面有个治理“僵尸企业”最关键的措施,是政府减少对企业的直接补贴和保护。不是说一定要哪个企业必须出去,应该由市场最后决定谁进谁出。

    同时应该鼓励遵守市场竞争规则的兼并重组,兼并重组在经济周期的调整阶段具有积极的功能,但应让市场规则对兼并重组起决定性的作用。对市场集中不要过度纠结,不要因为想提高市场集中度搞兼并重组。中国的年钢铁产能约是8.8亿吨,所以市场集中度跟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法比。在兼并重组中,政府的主导很重要,行政部门也有作用,要高度重视对职工的保护。还需拓展钢铁潜在的问题,包括宏观政策、城市化建设,比如城市的排水管道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要大幅度提高城市排水管道的设计参数,提高钢铁在建筑行业的运用广度和深度。

北京证券网
    
今日要闻
栏目48小时热点
全站48小时热点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免责条款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用户服务 
免责声明:湖北省速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Copyright 2011, Hubei Smart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400-690-9926 E-MAIL:mbl516@163.com 鄂ICP备12014895号-3 鄂公网安备42282209000026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