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过,也有投资者提出疑问,若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三四线城市业绩贡献占50家百亿企业业绩18.2%,而二线城市业绩贡献比占到了61.2%,是否意味着楼市挣钱还是主要靠二线城市呢?这些二线城市是否包括热点二线城市?较弱二线城市又有哪些?虽然三四线楼市活跃,那么毛利率怎样呢?有业内人士称,从多家规模房企披露的数据来看,一二线城市项目毛利率明显高于三四线城市。而这些问题值得更加深入地研究。
拿地向三四线倾斜
除了从销售这一链条终端因素考察,从拿地方面来看,房企们在三四线城市的表现又如何呢?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2017年,50家代表房企招拍挂拿地金额高达22420.3亿元,同比增长74.4%;拿地面积37546.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1.4%;受结构调整影响,拿地楼面价均值为7778.4元/平方米,同比减少19.1%。
从拿地结构来看,大型房企的拿地重点正在向三四线城市下沉,去年50家代表房企在三四线城市的拿地面积同比增加145%,楼面价同比增长53.9%。业内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18年首月,销售金额前50房企的新增土地面积中,三四线城市占到55%。
且就拿地耗资来看,各房企仍然堪称大手笔。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碧桂园的拿地金额约为2645亿元,万科约为1844亿元,保利约为1461亿元,恒大约为1319亿元,中海地产约为1152亿元。
这5家房企拿地金额均超千亿元门槛,合计8421亿元,占统计样本50家代表房企的33.2%。它们同时也均是2017年房企销售金额的前十强,碧桂园、万科、恒大更是TOP3。
如此看来,尽管房企融资渠道收窄,资金成本越来越高,众多房企在拿地方面还是相当迅猛。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专家认为,这跟逆势拿地土地成本较低有关。虽然土地储备的货值不会在当期销售结算中体现,但将会成为公司未来两三年甚至更远期的业绩支撑。逆市拿地,土地成本更低,谁屯得越多,未来胜算也许就更大,这也往往是房企弯道超车的决胜之道。
不过,房企虽然在“攻城略地”上甚为火热,但拿完地后,具体施工、建造新房方面并没有太大兴趣。有专家认为,这是因为虽然三四线楼市一度火热,但在房地产调控收紧和房地产库存依然高企的背景下,房地产开发商对楼市依然悲观,即使2015年以来房地产行业量价齐升让房企资金相对宽裕,且为了竞争它们也要继续扩张和拿地,令房地产拿地和新开工面积都有上升(若1年内未开工则需缴纳20%闲置费用),但施工面积从数据来看一直保持平稳,自2016年9月以来一直保持在3%左右(2.9%~3.4%)。专家认为,施工面积稳定,拿地和新开工面积上升,表明房地产企业只是加快了链条上端的投资进度,但没有更激进地建造更多房子。房地产企业基于对未来房地产市场长期预期悲观,想要在三线销售不错的情况下,赶快消化库存。
棚改计划刺激需求
三四线楼市升温、房企涌入,也许很多人会疑惑,三四线城市相对来说经济并不发达,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也有限,这一轮房价大涨的趋势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近几年政府大力扶持的棚改计划。
所谓棚户区改造是改善困难居民居住条件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棚户区的范围主要包括城市棚户区、国有工矿(含煤矿)棚户区、国有林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等四类,很大部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城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