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8日,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这一振奋人心的奋斗目标。
“十三五”时期,武汉(楼盘)将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全力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着力增强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其中,“经济升级版”将大力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重点围绕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产业创新能力、市场主体“四个倍增”,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结构升级和动力升级。
身处创新一线的科学家、企业家、创业者昨日热议“两个城市”奋斗目标,畅谈武汉经济如何升级。
建设“大学之城”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
“实施‘十大计划’,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进一步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这是一环扣一环的城市发展方向和路径”。昨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表示,武汉积极探索产学研的创新链条打通,用活科教优势,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已经找到了发展路径,必须坚持,必须落实。
曾当过武大校长、现任中外合作办学的昆山(楼盘)杜克大学校长的刘经南,在“十大计划”中最为关注“大学之城”建设计划。他评价,拥有众多领域高水平研究型和不同行业应用型大学,是武汉实现创新城市目标最突出的优势;源源不竭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师生群体是武汉实现人才强国之路取之不尽最雄厚的资源。“大学之城”的创建,就是汇聚武汉及其周边乃至全国和全球的学术资源、智力资源、产业资源、金融资源,打造共享协同的众创之城,这需要集聚优化创新要素,构建政产学研畅通的毛细血管,真正打通从原创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到产业转移再到民生改善的通道。
中科院院士、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邓子新曾建议在武汉建立国家代谢科学研究中心,当他了解“十大计划”中的“实施产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其中提到“建设若干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平台”时,表示非常振奋。
他告诉记者,要想在生命健康领域实现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武汉必须实施一些关键攻关计划。目前,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正在跟踪世界颠覆性技术创新和群体性技术变革,8位院士80余团队协同,同时还招揽了有哈佛和斯坦福学术背景的团队,力图在健康医疗领域能率先突破,为形成武汉生命健康产业引领型发展、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提供支撑。
聚焦三大新兴产业
企业和城市形成创新“共振”
“两个城市”建设的蓝图中,“创新”是关键的发展支撑。
武汉邮科院党委书记、烽火科技集团总裁鲁国庆认为,“十大计划”为建成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日,武汉邮科院实验室再次刷新光传输世界纪录,达到每秒400T——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可容纳全球48亿人同时在线通话。这已是邮科院3年来第五次成功冲击世界纪录。
鲁国庆说,作为信息科技领域的创新型企业,武汉邮科院将瞄准“价值链高端、科技创新高位”这一发展定位,持续加强全球创新资源配置,加大关键核心、高端光电子器件和核心芯片的研发突破,聚力形成信息通信领域内持续的创新力、带动力,助力湖北战略支点和武汉“两个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