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9日, 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和五大行动计划,这也成为今年上半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脉络。当前,广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正式推进数月,也恰值经济“半年报”发布。2016年上半年,广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出清国有关停企业266户,为企业减负448亿元。广东的“僵尸企业”处置政策设计也不乏亮点,同时工业经济也在提质增效。此外,在降成本和补短板方面,也取得成效。根据预判,广东2016年全年为企业减负将超过1900亿元,营改增减税将超过570亿元。补短板方面,广东正积极推进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产业共建”,也在经历一场覆盖全省的交通工程大改造。
陈鸿宇还表示,广东年初公布的清理范围更多是初定目标,随着经济形势加速变化,清理对象应存在动态调整。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经济问题是周期性的,当前经济问题仍是结构性问题,必须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出清“僵尸企业”。
自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定调为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去产能”即成为诸多省份今年以来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
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近日公布消息显示,该省国有“僵尸企业”中,2333户关停企业正在加速出清,其中分类处置省属国有企业90户。
今年2月,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及一系列行动计划。广东认为,“去产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而处置“僵尸企业”则是“去产能”的关键。
这或不无道理。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专家分析,广东经济转型起步较早,因而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的压力较之一些钢铁或能源大省略轻一些。但是广东作为国资重镇,早年国企改革形成的一批“僵尸企业”亟待加速处置。这不仅旨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此番探索也与未来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息息相关。
事实上,广东的“僵尸企业”处置政策设计也不乏亮点,包括建立数据库以精准识别“僵尸企业”;分类处置,重点对准国有“僵尸企业”;利用基金和产权交易平台加快处置等。
这也反映在广东工业经济的提质增效。上半年,广东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长16.3%,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长20.2%,全国分别为增长6.2%和下降8%。此外,广东规上工业的企业亏损面为20.2%,对比一季度和1-5月均呈现出收窄态势。
年内出清全部国有关停企业
对于广东来说,处置“僵尸企业”是该省经济的一次“刮骨疗伤”。
当前,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广东与诸多省份一致,正试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僵尸企业”却成为沉重的负担。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金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僵尸企业”的存在本身是一种对资源的无效配置和浪费,对经济转型升级构成严重阻碍,必须加速清理。
作为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去产能”也是多数省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不过,广东的具体情况区别于传统的能源和钢铁省份。
今年2月份,广东出台的全国首份地方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将把“去产能”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并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产能过剩的“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