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由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与马来西亚衍生产品交易所联合举办的“第十二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在广州召开。
大宗商品市场瞬息万变,油脂油料产业也出现了许多颠覆历史经验的现象,如豆棕价差缩减至零,利率、汇率风险提升,价格波动加大等等。
“企业的发展需要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产融双驱,推动产业升级,企业才能更好发展。企业必须结合金融、期货、期权、汇率等工具,才能更好应对市场变化,提高抗风险能力,特别是2016年以来,国内很多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市场竞争能力减弱,因而企业就必须在产业升级上进行改变。”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永革表示。
颠覆经验的新情况
“从去年开始,业界人士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实体产业,对于三个主要的油脂品种之间的套利一直非常关注,但是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很多历史经验都被颠覆了。例如豆棕价差,去年一度缩到为零,直到今年也没有扩大,”嘉吉投资(中国)有限公司中国粮油交易总监周密在会上表示。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做比价关系的套利交易的时候,投资者的惯常思维,是站在供需相对比较稳定、弹性比较小的品种视角上,去观测供需弹性比较大的品种。
“其实在2016年以前,豆棕价差的套利交易,全是站在豆油的角度来观察棕榈油,主要因为此前中国大豆、蛋白的增长,相对而言处在比较均衡的状态,而棕榈油受产地供应增加影响,供应弹性相对较大。”摩麟商贸(上海)有限公司副董事陈岩指出。
这种相对关系从2016年开始发生变化。2016年以来,之前弹性相对较小的品种弹性变大,而之前弹性大的则在减弱。
具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呢?陈岩表示,随着2016年和2017年中国蛋白需求增长加快,以及其他一些替代蛋白品种的产品受到进口政策等因素影响,中国大豆压榨出现了较快速的增长。豆油在这两年之间出现较大增量。反观棕榈油2016年受厄尔尼诺影响较大,产量不但没有出现增长,还出现了下滑,2017年尽管产量有所恢复,但同时需求增速也同步跟上。所以从国内看,棕榈油变成了一个供需弹性相对比较小,而豆油则成为供需的弹性相对比较大的品种。
展望2018年,陈岩预计,豆棕价差波动和意外都比较多,会带来很多的交易机会和挑战。从大豆的情况,豆油方面,大进口、大供应的格局还会持续;而棕榈油2018年也会维持大的供应增长,只是季节性相对来讲比较明显。
除了市场方面的变数加大之外,目前产业链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风险。黑龙江大豆协会会长、南华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启军先生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利率和汇率的变化越来越受产业关注。随着银行利率提升,企业融资成本水涨船高;汇率的变化也直接关系到油脂油料企业成本的高低,行业对此十分敏感。其次,产品价格波动加大。国内政策面、进口大豆产品不断增加,压榨企业产能过剩,给原材料采购价格,以及产品销售价格带来了不确定性,这些都是国内加工油料企业存在的不确定因素,风险非常大。第三,金融工具的影响加大。许多油厂建立了自己的金融团队,来帮助回避各种经营风险,来进行套保,进行各方面联保,让收益最大化。
金融工具升级倒逼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