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低迷的宏观经济和零售环境影响的品牌和零售商们,把压力传递给了上游工厂中间商。
作为零售商与代工厂之间的纽带,总部位于香港的利丰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工厂中间商之一。8月25日,利丰有限公司(Li&Fung Ltd., 0494.HK)公布2016年上半年业绩,实现净利润72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锐减50%,实现收入8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4%。
在此之前,利丰已经连续三年净利润下跌。去年,利丰的年营业额为188.31亿美元,较2014财年下滑2.4%,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4.21亿美元,而2014财年与2013财年的净利润分别为5.39亿美元和6.12亿美元。
最大的挑战来自利丰的客户,当那些遍及全球的品牌和零售商们日子不好过的时候,指望着拿到他们订单的利丰也陷入了水深火热。
“2016上半年是公司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经历过最艰辛的零售及贸易时期。零售商面临巨大挑战,他们在努力应对电商的冲击、普遍的打折促销活动和过量的库存,这导致了公司今年上半年订单量的下降。”利丰集团首席执行官冯裕钧说。
一方面,零售业持续疲软,以及多变而不明确的消费者需求,让不少利丰的客户持续以保持较低的存货量为目标,订单量下降。另一方面,面对多元的渠道和越来越精明的消费者,零售商不得不提供更低的价格以增强竞争力,这种价格压力也传递给了上游供货工厂和中间商。
“为了削减成本,直接向工厂采购的品牌方增多。”冯裕钧在周四的业绩会上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中间商的生存空间面临愈发严峻的挑战,尽管冯裕钧表示,利丰也在不断获得新客户。
去年开始,这家公司就接连流失大客户。去年5月,沃尔玛从利丰处收回了部分商品的采购权;随后,美国手袋及服饰品牌Kate Spade也和利丰重新修订合约,自2016年春季起旗下手袋及配饰产品将由该公司自行采购,只有服装部分会交由利丰负责。
利丰面临的困境折射了跨国品牌全球供应链管理方式的巨大变化,甚至连工厂中间商的存在价值也受到质疑。香港纺织与成衣研发中心(Hong Ko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xtiles and Apparel)行政总裁葛仪文称:“中间商要么寻求创造更高价值的路径,要么被淘汰出局。更大的命题是,在全球化经济里中间商是否还能生存下来。”
利丰集团前身为广州利丰贸易公司,创始于1906年,是当时中国第一家华资对外贸易出口商。利丰的主要业务包括消费产品的贸易、物流及分销,为包括Abercrombie&Fitch和塔吉特百货公司在内的全球多家品牌和零售商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同时旗下经营玩具反斗城和OK便利店等品牌。
宏观环境的动荡也正在给这家业务遍及全球的公司带来经营冲击。利丰在最新财报中称,行业受压、地缘政局不稳、美国总统大选存在变数、英国脱欧定局及连串恐怖袭击,造成市场忧虑及影响消费者信心,而弥漫全球的恐怖主义亦对多个国家的生产市场构成影响,包括土耳其和孟加拉。
“我们预期2016年下半年仍然充满挑战。”利丰在财报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