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浩明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来看,随着相应政策的逐步推出和落实,民企流动性风险将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民企得到缓解的程度现在很难确定,需要在后期看相应具体方案的实施情况。
多政策酝酿出台
在沪、深两个交易所分别发行纾困民企融资难和股权质押风险的专项债后,更多其它措施也有望逐步出台。
其中,上交所10月26日于官网披露,除退出纾困专项债外,也鼓励具备条件的主体发行并购重组债券、股债结合产品,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产业重组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为支持民企持续融资,上交所将建立专门审核机制,提高审核针对性和效率,帮助生产经营正常、有发展前景但存在短期流动性问题的民营企业申报公司债券。
此外,上交所表示,将在近期推出信用增进工具,缓解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同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亦发文称,推动11家证券公司设立的证券行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已取得实质进展并进入实操阶段。
随着相应纾困政策的出台,不少民企上市公司也正式获得融资支持。
26日晚间,得润电子(002055.SZ)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深圳市得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已将1685.9万股由华泰证券转向深圳市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担保集团(下称“深圳中小担”)质押。
同一时间,奇信股份(002781.SZ)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已就深圳国资驰援相关事项与政府部门对接,以获得流动性支持。
桂浩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民企流动性风险的警报正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逐渐解除,但长期来看却依然需要面对类似的风险的产生。他认为,政府及监管部门在预防民企再度出现融资难问题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解决。
“第一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这主要需要政府部门来主导;第二是对民企的融资进行担保,一般而言如果有官方背景背书,向传统金融机构贷款会更容易;第三就是帮助协调企业投资项目的解决,包括审核、监管等多个方面。”桂浩明说。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认为,目前针对民企的纾困举措多是应急措施,面对民企融资老大难的问题,除非改变现有金融体系,比如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设立专门的民企融资机构,否则在未来仍有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
“民企的这轮流动性风险,主要在于过高的财务杠杆和经营两个方面,这意味着对企业自身来说,除了需要加强内功,做好稳经营外,还应根据实际发展情况,适当降低企业自身的杠杆。”邵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