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申万宏源证券估算,2016年一季度银行全部委外规模为27.7万亿,其中主动管理类的委外规模为10.1万亿。如此规模的资金对于公募基金行业无疑是增量资金,并把市况低迷的基金一级市场拉回了繁荣的轨道上。
一年前股灾发生后,基金发行形势一落千丈。2015年7月,70只公募基金成立,首募规模2493.43亿元;8月50只基金募集资金244.19亿;9月基金成立数量跌至38只,首募规模跌至207.77亿元;到了10月份,基金成立数量继续下滑至18只,募资规模跌至182.89亿元。
在基金艰难发行、延期渐成常态、渠道尾随佣金上升的情况下,发基金甚至成了业内一门赔本赚吆喝的生意。但无论是从年度考核还是长远布局产品线的角度,对公募而言,有些基金是不得不发的。在整个公募行业陷入困境之时,委外资金成为“救世主”,保持了公募基金规模、业绩稳定。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16年6月底,境内104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合计7.95万亿元。
在委外资金推动下,银行与公募的关系变得颇为密切,后者为委外资金量身打造适合它们需求的定制基金。这些基金的定制化特征较为明显,首募规模通常是亿元数量级加个零头;投资者认购的户数为超过200户门槛的数百人。而随着这种趋势的愈演愈烈,零代销渠道或者象征意义上的单一代销渠道也成了定制基金的一种特征。
公募委外业务兴起之初,定期开放的债券型基金成了最热门的产品,1年期或者18个月产品成为主流品种。随着收益率的下滑以及监管部门对杠杆率的管控,一些银行委外资金也拉长了对债券基金的投资期限,产品期限逐渐覆盖3年期、5年期、7年期等较长期限品种。此外,应银行委外资金收益的需要,基金公司还推出定增、打新基金题材的灵活配置型基金。据wind资讯统计,整个8月份共有60只灵活配置型基金成立。
“委外资金入市已经是一种趋势,它是不可逆转的。”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权益副总监对本报记者称,现在委外资金的策略是“固定收益+”,在布局债券的基础上,增加打新、定增等多策略配置来提高收益。
机构资金入场不仅提振了公募基金的保有规模,也提振了基金公司的业绩。华南大型基金内部人士李明(化名)对本报记者称,上半年之所以有数亿元的净利润,一方面是公司权益类产品比例高,另一方面是得益于机构业务的发力。机构业务虽然收费低,但也大大降低了基金公司的运营成本,没有营销开支,也没有尾随佣金。
据了解,目前基金公司承接委外资本发起成立的定制基金中,收益来源为基金管理费,目前债券类基金管理费为0.3%-0.4%,最低的一只300亿定开债的管理费低至0.25%。打新为主的混合型基金管理费约为0.6%;类保本的混合型基金的管理费约为0.8%。
上海一家公募基金分管销售的副总对本报记者称,目前正常情况下债券基金的管理费0.3%是地板价;300亿的基金几乎是个行业特例,一方面是因为规模是巨无霸,另一方面属于理财性质的产品,它的操作难度低于普通的债券型基金,所以管理费才会低至0.25%。对于类保本基金,上述副总称,尽管契约中没有保本保息的概念,也没有引入担保公司,但操作方式与保本基金基本一致,也采用了安全垫的模式。
另一家华南大型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公司主要发债券基金承接委外资金,一年千三的收益是有保证的。可以推算,一家较大规模的基金公司承接1000亿委外资金,它的收益有3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