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储能领域,广东省再一次“加足马力”。3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到一项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要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
《意见》还表示,要攻关钠离子电池技术,加强钠盐以及水系钠离子电池等技术攻关,提升能量密度,解决寿命短、放电快等技术问题。
据了解,2023年正是钠离子电池“量产元年”,在这一关键节点,广东省要如何加码钠电池产业?钠电池的前景又如何呢?
《意见》指出,新型储能产业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要抢占新型储能产业制高点和产业发展前沿,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那么,广东省发展新型储能有哪些目标?《意见》提到,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装机规模达到400万千瓦。
如何实现上述目标?《意见》表示,提升锂离子电池技术。支持开发超长寿命、高安全性、全气候储能锂离子电池,提升锂电池容量极限,推进新体系锂电池的研发和应用,从材料、单体、系统等多维度提升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和经济性。除此之外,《意见》还针对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等方面提出了发展要求。
如果说锂电池是目前储能领域的“主力军”,那么钠电池就将成为储能领域的“新秀”。浙商证券研报显示,钠电池在电动两/三轮车、储能和低速车领域均有广阔市场,2023年或迎量产元年。
因此,《意见》中特地提到了:“攻关钠离子电池技术,加强钠盐以及水系钠离子电池等技术攻关,提升能量密度,解决寿命短、放电快等技术问题。”
具体来看,“攻关钠离子电池技术”的措施包括:加强匹配钠基电池的层状氧化物、普鲁士白/普鲁士蓝、聚阴离子等正极材料,煤基碳材料等负极材料,以及电解液、隔膜、集流体等主材和相关辅材的研究,开发关键材料制备工艺和电芯制造装备,降低量产成本,支撑供应链体系建设。
同时,《意见》表示:“要加快发展钠离子储能电池产业。加速布局钠离子电池领域,推动金属层状氧化物等正极材料、硬碳负极材料、钠盐电解液及铝箔集流体等核心材料及电芯中试化生产,推进适应钠盐电池体系的先进工艺和制造设备研制和应用。支持钠离子电池在储能、电动两轮车、微型电动车、5G基站等领域示范应用,在韶关数据中心集群推动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合作。”
和锂电池一样,钠电池也属于“摇椅电池”的一种,但由于钠资源储量更丰富(常见形态是盐),因此钠电池具有成本更低等优势。
中科海纳官网曾披露过这样一个数据:如果钠离子电池选用NaCuFeMnO(正极)/软碳(负极)体系,锂离子电池选用磷酸铁锂(正极)/石墨(负极)体系,钠离子电池材料成本可降低30%-40%。
不过,有优势自然也会有劣势。对钠电池来说,能量密度会显著低于锂电池,这也限制了它在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应用。据财通证券数据,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一般在100-150Wh/kg,而锂离子电池可以达到150-250Wh/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