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显示,截至3月16日,今年以来央企指数涨幅已超过9%,总市值超过千亿元的“中字头”上市央企共25家,相比2022年底增长4家。
自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提出以来,央、国企上市公司市场关注度显著提升。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是“定价之锚”,其建立能够更充分地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将资源引向符合我国国家战略的多项产业。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不断提质增效的央、国企未来有望迎来价值重估。
在二级市场上,今年3月以来,央企上市公司股价整体表现强势。数据显示,截至3月16日收盘,央企指数年内涨幅已达9.12%。从个股表现来看,“中字头”央企共有34家年内涨幅超过10%。其中,中国电信年内涨超68%,中国移动、中国卫星、中国交建涨逾40%,中国长城、中国中铁、中国化学、中国联通年内涨逾30%。
随着股价上涨,多家央企市值也出现明显增长。截至16日收盘,中国移动报100.06元/股,收盘价突破百元大关,盘中曾达到102.72元/股的历史新高,目前总市值约为1.25万亿元(A/H股股价分别计算),位列各“中字头”央企之首。据统计,截至16日收盘,“中字头”央企总市值超千亿元的有25家,相比2022年底的21家增长了4家。
机构人士表示,在基本面长期向好、市场估值偏低的背景下,央、国企估值修复或成贯穿全年的市场主线。
“上市央企近期股价的走强,一方面因其估值较低,大批业绩相对稳定的央企市净率却在1倍以下,远低于市场平均估值水平,因而存在修复空间。另一方面,随着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央企有望实现提质增效,进而实现估值重塑。”全面注册制下,市场对于绩优股偏好持续加大,央企估值重塑有望贯穿全年。
“2023年中央企业经营层面的任务目标要求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要实现进一步提升,对核心竞争力、研发投入的强调符合市场对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追求,提高了市场对于央、国企的基本面预期和政策面预期。”星石投资表示,目前地方国有企业、中央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市净率中位数分别为1.86倍、2.22倍和2.83倍,央、国企的估值水平为价值重估提供空间,国企改革可能成为今年市场的重要主线之一。
在近期央企、国企强势表现的背景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
去年11月21日,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首次公开提出,深入研究成熟市场估值理论的适用场景,把握好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地发挥。
深交所总经理沙雁也表示,国资国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功能有待彰显。据她介绍,深市国企近三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8%、35%,均超过市场整体水平,“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充分显现。但是,受企业投资者关系管理、机构路演宣介、市场认知不充分等因素影响,市场对国企的价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仍有待提升。
上交所也在发布的《中央企业综合服务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包括服务推动央企估值回归合理水平;推动央企上市公司主动与投资者沟通交流,提升透明度,组织引导各类投资者走进央企、了解央企、认同央企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