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在此前召开的2023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上,证监会再次提出,要推动提升估值定价科学性有效性,深刻把握我国的产业发展特征、体制机制特色、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因素,推动各相关方加强研究和成果运用,逐步完善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估值定价逻辑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之前我国股市的估值体系主要是模仿或者套用海外成熟市场的经验,但我国在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都和海外国家有一定差异,直接套用海外经验可能并不能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契合,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星石投资表示,估值体系的变化决定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方向,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将反映时代特征、产业升级和投资者结构变化等市场特点。
当前,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有上市公司近半的市值占比体现了国企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地位。目前,国企盈利能力已显著增强,但其估值水平却远低于市场平均值。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央企、国企价值重估将成为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重要环节。
“简单而言,‘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是中国自身的‘定价之锚’。在此情况下,资本市场能够更充分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将更多资源引向符合国家战略的多项产业中,进而推动实体经济尤其是国家战略重点产业发展。央国企作为中国优质资产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其估值修复对建立中国自身的‘定价之锚’有着关键影响。”陈雳称。
星石投资也认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应该与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相对应,央、国企是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之前的估值整体偏低与其在各种所有制经济中的地位并不匹配。预计央、国企的价值重估将是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建立的重要一环,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加大对创新领域布局,以及国资委将更多价值实现因素纳入央、国企考核体系将是推动价值重估的重要基础。
中金公司也表示,央、国企估值结构有改善空间,尤其是部分银行及国有上市企业等估值长期、普遍偏低。从结构上来看,A股估值并不均衡。近十年银行及国有上市企业的估值趋向回落,当前已处于历史区间偏低水平,这与近年中国银行业和国有上市企业的相对有韧性的基本面形成反差。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易方达、嘉实、博时、银华、汇添富、广发、工银瑞信、南方、招商基金共9家基金公司上报一批央企主题ETF,新一轮央企指数产品化进程正式启动。业内人士预计,相关主题产品的发行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资金加大央企配置力度,或有利于相关企业估值的进一步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