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交所总经理蔡建春首次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亮相,市场各方对于他的提案十分关注。3月6日,记者获悉,本次两会蔡建春委员共带来了3份提案,涉及严防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推动央企利用资本市场做强做优做大、推动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配置范围,内容紧扣资本市场关键环节,聚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将选择权交还市场,亟须进一步净化资本市场生态。
“当前,在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背景下,信息披露是注册制的核心,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真实性的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蔡建春表示,“有效识别并严厉打击财务造假,既是推动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和新时代中国证券市场反舞弊、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必要条件。”
然而,一直以来,财务造假是影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顽疾,其动机和手法各异,隐蔽性强,并且呈现出日益复杂的态势。2022年,证监会稽查部门全年办理信息披露违法案件203件,其中,涉及财务造假94件,占比46%。
在全面注册制下,如何有效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蔡建春表示,对上市公司的历史、业务和行业等大数据与财务经营信息进行交叉比对,是发现财务舞弊线索的有效方式,“比如,货币资金余额是否与银行存款数据相吻合,资金流向是否与货物、票据流向相一致,净利润水平是否与税务数据相对应,经营数据是否与水电煤实际耗量相匹配,出口业务收入是否与海关报关数据相一致等。”
目前监管部门可获取的外部数据较为有限,各类数据的孤岛效应比较明显、碎片化情况较为突出,限制了发现财务舞弊线索的效能。
蔡建春表示,上市公司生产经营涉及银行、税务、海关等多方面,其水电煤用量等信息亦是判断生产经营真实性的重要依据。加快推进上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整合与上市公司相关的大数据信息,将有效提高证券监管部门精准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的能力。
为此,蔡建春建议:一是建立打击资本市场财务舞弊的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财政、税务、海关、金融、市场监管、行业监管、地方政府、司法机关等单位的信息共享,打通银行、海关、电力、社保、税收等行业监管数据,专项用于打击资本市场财务舞弊等违法行为。证券监管部门在发现疑点后,向大数据平台提交可疑主体名单,将财务信息与大数据平台的各类信息进行交叉比对,核查验证是否存在财务舞弊等违法行为,系统性提升财务造假的识别能力。
二是建立打击资本市场财务舞弊跨部门定期沟通会商机制。证券监管部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银保监会、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部门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打击资本市场财务舞弊相关工作情况,研究信息共享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形成解决方案并协调推进。
央企上市公司估值偏低,如何助力央企估值合理回归,成为近两年来市场关注的焦点话题。
目前,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总资产占A股全市场近六成,营业收入占比超五成,净利润占比近六成,是A股市场重要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也体现了其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地位。
“但我们关注到,相关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不理想,央企估值水平整体偏低。与5年前相比,国有上市公司利润增长70%,但市值仅增长10%;市净率为0.86倍,下降30%,明显低于全市场1.6倍的平均水平。”蔡建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