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开局,北向资金买入A股的迫切程度令市场始料不及,其净流入节奏和规模从未如此凶猛。数据显示,北向资金在1月净流入A股规模达1413亿元,这是一个创下多项纪录的数字——2014年以来最高净流入月份、首次单月净流入规模超千亿元。
北向资金的动向和迫切程度并非无迹可寻。2022年末以来,在发达经济体频现衰退阴云之际,多个头部外资机构却纷纷调高中国2023年GDP增长预期以及中国资产的上行空间。同时,记者注意到,外资机构在近期更是发出了“三连击”:机构调研看多、研报观点翻多、真金白银做多。
综合多家头部外资机构观点,当下“超配中国资产”已成为外资机构的普遍共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北向资金并非全是长线资金,部分海外炒作资金在短期“爆买”A股获利后,不排除有快速撤离导致踩踏的风险。
开年以来,外资机构做多中国资产动力十足。一方面,北向资金继续呈现大幅净流入并不断创纪录;另一方面,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摩根士丹利、野村投资管理、高盛、JP摩根等知名外资对A股上市公司展开积极调研。
北向资金目前的净买入趋势鼓舞人心。数据显示,近期北向资金的净买入举动已刷新多项历史纪录,年初至今,累计净买入额已超过1500亿元,期间已连续17个交易日实现净买入。
就在1月,北向资金净买入额高达1413亿元,创下陆股通开通以来单月净买入额历史纪录,也使得当月成为史上首个净买入额超千亿元的月份。另外,当月北向资金净买入额超过100亿元的交易日多达5天,亦为史上最多。
针对近期北向资金大量流入,瑞银证券分析两个最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复苏的预期,去年受疫情反复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一度面临下行压力,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外资对中国经济重启有了更高期待,中国有望录得5%左右的经济增长,对海外资金来说,中国资产具有吸引力。二是,去年11月以来A股市场跑输海外上市的中资股,这主要是因为在岸投资者仍在观察经济复苏的力度和路径,因此对于海外投资者而言,目前涨幅较少的A股具有一定吸引力。
大举买入的背后是外资机构高频次、大范围的深度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月1日,外资机构今年以来调研A股上市公司达424次,环比增加25%。其中,瑞士联合银行集团位居外资机构调研次数榜首,仅一个月内就通过现场、视频会议、网络会议等方式对16家公司进行了调研。
摩根士丹利调研次数位居第二,对10家公司进行了调研。
记者梳理调研名单发现,外资机构对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兴趣较大。数据显示,外资机构月内共计调研140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无论是从调研频次还是调研家数都已超过对创业板公司的关注度。
机构调研通常被看作机构布局的风向标,外资机构通常被视为长线资金的代表,其一举一动备受市场关注。
从调研标的看,主营业务覆盖从自动化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到机器人集成应用的埃斯顿颇受外资青睐,出现在66家外资机构调研名单中,华润微出现在17家外资机构调研名单中。此外,汉钟精机、牧原股份、伟星新材、传音股份等频繁出现在外资机构调研名单中。从行业看,外资机构重点调研消费、医药、半导体、机械设备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