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对外资机构开年以来的频繁调研,摩根资产分析,相对于海外市场,中国市场具有更为丰富的主动管理机会,通过基本面研究,机构投资者有望获得更好的超额回报。目前外资继续看好可替代能源、制造业升级和国产替代等长期主题,希望通过调研发掘有潜力的投资标的,把握中国市场的长期投资机会。
种种迹象表明,当下“超配中国”已成为外资机构普遍共识,不少外资研报观点都在看多中国资产。
全球第一大投行高盛在1月27日将MSCI中国指数的年终目标从80调高到85,预期上涨13%。高盛还将沪深300指数从4500点调升至4800点,预期涨幅15%。高盛为首的华尔街投行对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的中国经济增长持有高预期,高盛除了两个月内三次上调MSCI中国指数外,还将2023年中国GDP增速预测值从之前的5.2%上调至5.5%。
贝莱德智库表示,随着发达经济体逐渐步入衰退,中国的重新开放将带来增长动力,预计中国2023年经济增速将超6%,或将在主要发达市场经济衰退时,降低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因此,贝莱德智库表示将低配发达市场股票。“随着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比起发达市场股票,我们更看好新兴市场股票(包括中国股票)。”
摩根士丹利表示,低估值为希望投资中国股票的投资者提供了机会。“中国股票有望领跑全球股市,并且动能可能更多集中在上半年,表现进一步显著优于区域(新兴市场整体和日本)和全球(美国标普)股指。在我们看来,目前的情况与2008年底/2009年初相当,中国股市很可能在2023年成为跨资产组合取得超额收益的关键驱动因素,而许多投资者尚未充分布局。”
瑞银证券称,对2023年整个中国市场是积极乐观的,其中MSCI中国指数预期年底目标位是80点,还有10%的上行空间,看多的理由则是,从估值角度讲,现在A股估值跟历史比较还是较低,跟海外的估值相比,比如MSCI(中国)跟MSCI(全球)的指数比较,前者也是偏低。从公司盈利角度讲,现在发达国家、成熟市场2023年可能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经济衰退和通胀,这些都会影响它们公司本身的盈利增长,但是它们现在估值比较高,相反在中国迎来疫情后的公司盈利的反弹,但估值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