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31日,退市新规正式实施将迎来两周年。回眸2022,退市改革坚持“应退尽退”,不断拓宽多元退出渠道,既实现了“退得下”,又保障了“退得稳”,加速促进市场优胜劣汰。
回眸2022,退市制度执行聚焦“靶向”发力,精准打击“空壳僵尸”和“害群之马”,退市改革取得巨大成效。
中国证监会上市部主任李明日前表示,今年强制退市42家公司,加上2021年强制退市的17家,两年退市家数占30多年来全部已退市公司总量的40%。“这些公司的退市,是对市场投资理念、生态系统的深刻扭转,解决了证券监管资源长期与风险公司的无谓纠缠,更是帮助地方政府腾出手来更好地谋划发展。” 李明直言,退市常态化是困扰资本市场30年的难事大事,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
退市新规中新增的组合类财务退市指标犹如一把利刃,持续精准出清“壳公司”。
据统计,截至12月21日,2022年以来42家A股公司触及退市指标,被实施强制退市,这一数量创出A股历史新高。其中,沪深两市分别有18家、24家。
细究退市原因,42家公司中,有九成以上为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除*ST新亿因连续多年财务造假,被证监会出具行政处罚书,属于重大违法退市;*ST艾格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属于交易类强制退市外,沪深两市分别有17家、23家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
2022年,“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这项退市新规中新增的组合类财务退市指标,犹如一把利刃,持续精准出清“壳公司”。据记者梳理,仅因触及这一项指标而退市的公司便有*ST中房、*ST昌鱼、*ST厦华、*ST绿庭、*ST游久、*ST宝德、*ST晨鑫。
记者注意到,因组合类财务指标被出清的公司,多数持续经营能力严重萎缩,甚至是完全丧失主业的“壳公司”,本身已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为了规避退市,此类公司惯用的手法就是在期末突击增加收入规模。“营收扣除项”的设置,进一步划清了执行的界限,要将另类增收“拒之门外”,让精于“粉饰”财报的壳公司无处遁形。
如主营业务为自有房产出租的*ST中房,公司近年来主营业务空心化,且2021年前三季度仅实现收入200万元,扣非净利润为负值,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因一笔新增的物业管理业务,*ST中房的营收在去年第四季度猛增。在监管部门督促下,*ST中房依据营业收入扣除规则对“未形成或难以形成稳定业务模式的业务所产生的收入”进行扣除后,2021年的真实业绩才浮出水面。最终,由于业绩不达标,*ST中房也作别A股市场。
被中介机构出具“非标”意见,则是今年退市公司暂别A股舞台的又一主因。如*ST西水、*ST海医、*ST海创、*ST聚龙、*ST数知等公司均被会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最终被强制退市。在公司监管人士看来,上述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根源还是自身经营不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存在问题,2022年中介机构积极发挥资本市场看门人的作用,果断将此类公司出清。
“今年42家A股公司被强制退市,创下中国资本市场成立30多年来新高。退市新规特别设计的‘营业收入扣除项’,扎紧了退市制度的‘篱笆’,为监管执行提供了法规依据和清晰的界限。”资深投行人士表示,随着退市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多元化的退市渠道逐渐被打开,从目前风险公司的情况来看,2023年退市公司的出清力度仍将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