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A股市场跌宕起伏,风格频频切换。截至12月28日,今年以来三大股指悉数下跌,煤炭行业走出独立行情,电子、传媒、计算机跌幅居前。仍有不少主动偏股型基金在震荡市场中收获较高收益。
行至年末,银华基金业务副总经理李晓星、建信基金权益投资部执行总经理陶灿、诺德基金研究总监罗世锋、平安基金基金经理神爱前等知名基金经理共同把脉新一年投资。他们认为,2023年宏观经济逐步修复,增速或将快于2022年;A股市场有望逐步进入风险偏好提升和盈利驱动的行情。投资聚焦安全可控、景气成长和复苏预期三大主线。
2022年A股市场全年呈震荡走势,指数两次“探底”。截至12月28日,上证指数今年以来下跌15.18%,深证成指下跌25.89%,创业板指下跌29.63%。
从板块数据来看,截至12月28日,申万一级行业中,除煤炭行业上涨13.25%、综合行业上涨10.71%外,其他板块今年以来均处于下跌状态。跌幅较少的板块有社会服务、交通运输、美容护理等。跌幅居前的板块为电子、传媒、计算机、国防军工、建筑材料等板块,今年以来跌幅均超25%。
在此市场背景下,主动偏股型基金业绩虽不如过去两年亮眼,但仍有不少基金在震荡市中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Wind数据显示,在全部6775只(A/C份额分开计算)主动偏股型基金中,截至12月27日,今年以来共有431只(A/C份额分开计算)基金取得正收益,15只基金今年以来收益超20%,43只基金今年以来收益在10%至20%之间。万家基金副总经理黄海管理的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今年以来收益达53.21%。收益第一名与最后一名首尾相差超过100个百分点。
2023年的投资即将拉开帷幕。近期,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多位知名基金经理,共同展望明年投资。
陶灿表示:“内需复苏、预期改善是明年全年的投资主线,A股市场有望逐步进入风险偏好提升和盈利驱动行情。整体来看,在经济信心逐步修复的大背景下,成长、消费等板块有望出现结构性机会。”
“展望2023年,我对市场信心的恢复是充满希望的。各项政策措施将在明年有所体现,明年经济增速会快于今年。”李晓星表示。罗世锋也认为,内需复苏、预期改善、外需偏弱将是2023年全年的主线。
招商基金认为,中国经济到了扩张内需的阶段,正站在一轮新的复苏周期和信用扩张的起点。从投资和企业去库存行为的角度看,一轮上行的周期往往持续6个季度左右。同时,A股估值与信用、利润结构高度相关。2023年风险偏好预计将在震荡与反复中向上推进。总体来看,市场底部逐渐显现,未来机会大于风险,2023年市场较大可能存在上行空间。
景顺长城基金指出,从绝对估值角度,A股主要宽基指数的市盈率均位于历史最低三分之一分位数区间;从经济周期来看,2023年国内有望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从今年的收缩期逐步转向复苏期;从企业盈利来看,2023年全年预计盈利增速前低后高,上半年弹性较弱,下半年内外共振,增速有望加速上行。
在具体的投资机会上,平安基金基金经理神爱前认为,2023年面临内部经济复苏,外部扰动放缓有利环境,有可能出现全面修复行情,各种风格都有一定上行空间。“成长主要看产业趋势,价值看经济修复。”成长方面,重点关注渗透率较低、仍处于产业趋势上升周期中早期的行业,如海上风电与海底电缆、光伏新型电池片、汽车零部件的本土化与智能化、军工等;价值方面,随着经济逐渐复苏,关注与经济复苏相关的品种,如消费、电子及半导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