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补贴进入倒计时,根据财政部、工信部等四部门去年末发布的《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将于今年12月31日终止,在此之后上牌的车辆将不再给予补贴。市场正逐渐从“政策驱动”到“消费导向”转变。
自问世以来,新能源汽车的不可替代性逐渐凸显。与此同时,A股二级市场上,新能源汽车板块调整3个多月后,自11月底迎来反弹。为何要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如何、“国补”退出后新能源汽车未来如何发展?
早在2014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公布的气候报告称,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尽管国际范围内的气候保护意识已得到增强,但在2000年到2010年之间,全球二氧化碳排量的上升速度还是达到了前30年的最高水平。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由20年前的3.77公吨/人上升至2019年的4.47公吨/人,碳排放总量居前的以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为主。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近10年全球碳排放增长趋势有所缓和。
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占比居前。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各国交运行业碳排放占比普遍超过20%,其中法国、美国、英国、意大利等欧美国家交运行业碳排放占比超过30%,法国更是高达43.8%,各国占比纷纷创下历史新高。日本是为数不多的交运行业碳排放占比下降的国家,2019年占比19%,较20年前下降近3个百分点,主要系经济产业活动衰减所致。
IPCC表示,如果各国维持目前的排放状态,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3.7-4.8摄氏度,超出科学家制定的2摄氏度的极限。
新能源车问世以前,柴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是汽车动力的主要来源。提炼柴油、汽油的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采、不断消耗势必造成资源的枯竭。
据统计,从全球能源消耗比重来看,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化石燃料能耗占比极高,过去60年全球整体维持在80%左右,日本、美国、英国、中国、俄罗斯等能耗占比居前。中国是石油进口第一大国,2020年石油总消费量中进口比例占了73.5%,对于石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高度依赖。
汽车产业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同时又带来环境污染、温室气体排放上升、能源消耗等问题,依赖石化能源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发展新能源是实现汽车工业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同时可降低对石油的依赖,更是符合双碳战略的要求。
从全球范围看,新能源汽车呈爆发式增长。来自于国际汽车销售协会的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渗透率(新能源汽车占比)逐年上升,2016年以前不到1%,2021年渗透率提升至7.79%。专业机构预测,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20%的目标,但目前来看距离20%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巴西、印度均不到20%,美国渗透率较低,不到10%。
中国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弯道超车,与汽车产业链公司在电子电气架构、汽车芯片、新体系电池、关键基础材料等领域研发投入不断加码有密切关系。
2021年,A股汽车与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合计首次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23%以上,研发投入强度为4.39%,创过去5年最高水平,且持续超过A股整体水平。其中13家公司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0%,从事智能驾驶技术研发的鸿泉物联、汽车零部件核心企业北汽蓝谷均超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