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渐凸显,养老产业步入高速发展期,日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下称《规划》),围绕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即养老服务供给不断扩大,老年健康支撑体系更加健全,为老服务多业态创新融合发展,要素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社会环境更加适老宜居;并明确了养老服务床位总量、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等9个主要指标,推动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格局初步形成,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规划》部署了9方面具体工作任务,包括织牢社会保障和兜底性养老服务网,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践行积极老龄观,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增强发展要素支撑体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同时,《规划》设置了公办养老机构提升行动、医养结合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智慧助老行动、人才队伍建设行动等专栏,推动重大战略部署落实落地落细。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表示,《规划》按照“分层分类、缓急清晰、长短结合、精准施策”的原则,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下,在“十四五”时期应优先加快制定和实施的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
杨一帆进一步分析称,总体看有三类:
一是兜底线、补短板的重大政策举措。
重点在于制定和完善满足农村老人、失能老人、高龄老人和特殊困难老人群体(四类群体有交叉)的重大政策,旨在保障基本民生,确保社会安全;
二是建体系、立格局的重大政策举措。
重点在于制定和完善全面推进健康老龄化、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重大政策,旨在优化治理体系,推动协同治理;
三是创财富、谋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
重点在于制定和完善发展银发经济、推动老年人力资源二次开发的重大政策,旨在积极应对,化挑战为机遇。
在保障制度层面,《规划》提出了很多明确的要求,包括: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尽快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落实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适时适度调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促进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
完善基本医保政策,逐步实现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扩大老年人慢性病用药报销范围,将更多慢性病用药纳入集中带量采购,降低老年人用药负担。
《规划》明确,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龄化发展趋势,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协同促进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起步,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护理保障需求。探索建立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职工筹资以单位和个人缴费为主,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水平相适应的筹资动态调整机制。
“上述政策充分体现政府主导作用,摸清人口分布,集成、盘活分散的各类既有资源,实现存量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深入摸清老年人底数,以能力评估为依据、而非简单以年龄为依据制定和完善相应政策,实现科学施策和精准投放,推动政府资源投入的效益最大化。”杨一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