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刚刚大涨6%,周一却遭遇“开门黑”,银行股怎么了?2月14日,A股主要指数全线收跌,多数行业板块大跌,金融、地产领跌,其中东方财富大跌13.3%,带动下集体重挫,银行股、保险股全数飘绿。对比明显的是,此前持续回调的低估值银行股今年以来持续逆市大涨,成为最亮眼的“黑马”板块。而就在上周,新鲜出炉的信贷、社融数据双双超预期,被视为经济稳增长初见成效的重要信号。
对于周一银行股的反差表现,机构人士认为大概率是稳增长的阶段性兑现,超预期社融一方面降低了降息预期,另一方面数据背后也存在一定隐忧,包括M2、M1剪刀差扩大等。此前2月11日,央行发布的《2021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强调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的同时,“以我为主”的表述有所变化,对地产则再次强调“房住不炒”和“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但多数机构人士认为,当前地产政策边际宽松的方向不会变,宽货币正在向宽信用传导,降息加码仍有可能,银行股将持续从信贷需求和资产质量两方面受益。
2月14日早盘,沪指低开后一路震荡走低,深成指、创业板指则冲高回落,截至收盘,三大股指分别跌0.98%、0.77%、0.52%,两市超2000只股票下跌。从行业板块来看,金融、地产是下跌主力,银行、保险、券商全部飘绿,银行板块整体跌超2%。其中,兰州银行大跌8.76%,成都银行跌超5%,另有江苏银行、张家港行、兴业银行、苏农银行、瑞丰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只个股跌逾3%。
值得注意的是,盘中跌幅靠前的银行多是前期涨幅较大银行。今年以来,随着银行业绩快报超预期,叠加宽信用利好银行资产质量与信贷需求,机构普遍看好具备低估值优势和避险特点的银行股。在市场回调中,银行股逆市走出独立行情,整体大涨8%(同期沪指跌4.86%),其中仅上周就涨超6%。
截至上周五,1月新上市的兰州银行年内涨幅达到33.27%,成都银行、江苏银行、兴业银行涨幅均在20%以上,邮储银行、杭州银行、苏农银行、常熟银行、南京银行、张家港行等涨幅均超过10%,下跌银行仅瑞丰银行、青岛银行、紫金银行3家。
但经过“黑色星期一”之后,A股42只银行股涨幅悉数回落。“社融量超预期,降息等价方面的政策就弱了,市场可能预期后续大概率看不到降息了。”一位私募人士对记者分析,银行股当前的表现大概率是“稳增长”的阶段性兑现。2月10日,央行公布今年1月金融与社融数据,信贷与社融规模双双超出预期,创下历史单月新高。其中,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9842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3.98万亿元,同比多增3944亿元。尤其在中长期贷款方面,企业中长贷一改前5个月同比少增2000亿元左右的颓势,转为同比多增600亿元。
2月11日,央行2021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重提“不搞大水漫灌”的同时,将“做好跨周期调节”调整为“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以我为主”的提法则在主基调位置删除,只是在汇率部分提及“以我为主,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也被部分市场人士解读为货币宽松预期将生变。但有分析人士指出,央行下阶段对外部政策的影响或将更加关注,但美联储实质紧缩之前国内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概率仍较大,尤其一季度是政策窗口期,降准降息仍可期待。叠加社融存量增速连续3个月回升,说明稳增长政策不断发力、宽信用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