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新时期烟草产业的创新产品,电子烟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丰厚利润驱动之下,诸多企业布局电子烟赛道,由此也造成了监管难题。近日,卫健委再发“肺腑之言”,电子烟行业的未来会因此迎来巨变吗?
一纸报告,让电子烟又双叒叕站上了风口浪尖。
5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于发布《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强调使用电子烟可能更能致人抽上卷烟,这一现象在青少年中尤为明显。
研究显示,电子烟烟液中含有有害物质。对28个电子烟烟液扫描,共发现141种挥发性化合物,12个样品含有多国禁用的薄荷醇。其中,尼古丁作为电子烟主要成分,还具有让使用者产生依赖性、影响胎儿发育、引发心血管疾病等问题;电子烟加热溶液产生的二手气溶胶则是一种新的空气污染源,其金属含量可能高于可燃烟草卷烟。此外,,电子烟中调味剂的不合理使用,会增加对电子烟使用者的危害。暴露于电子烟烟雾提取物的细胞比未暴露的细胞更容易发生DNA损伤和死亡,各种口味/品牌的电子烟填充液及其气溶胶具有细胞毒性。
受此消息影响,5月26日当天,港股电子烟巨头思摩尔国际尾盘大幅跳水,截至收盘股价暴跌17.17%,截至上周五,3个交易日市值累计蒸发超600亿港元。
卫健委“重拳出击”后,新华社也发声了,且着重强调了电子烟对于青少年的危害。
5月30日,新华社发布了一篇题为《多重禁令之下,电子烟商家仍在“围猎”青少年!》的调查报告,报告认为,尽管自2018年以来,国家发布了多个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禁令,但据记者调查发现,多重禁令之下,仍有商家变换招数“围猎”青少年,通过淡化香烟属性、宣传“无毒无害”等方式,暗中变相向青少年都收电子烟。
报告援引了卫健委的研究数据,指出当前我国电子烟使用率已上升到0.9%,使用电子烟的人数约为1035万。更令人担心的是,年轻人使用电子烟的比例相对较高,15~24岁年龄组为1.5%,在所有年龄段中是最高的。
一项纳入91051名青少年的Meta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使用电子烟后成为卷烟使用者的风险是从不使用电子烟者的2.21倍。
目前普遍认为,“加味”是吸引青少年尝试电子烟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七届会议报告”指出:3/4的青少年被调查者表示,如果电子烟没有添加口味,他们不会再使用这些产品。2019年美国对青少年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使用电子烟的青少年中,估计有72.2%的高中生和59.2%的初中生使用了调味电子烟,其中水果、薄荷醇或薄荷、糖果味最常见。我国《2019中国中学生烟草调查》显示,初中学生的电子烟使用率为2.7%,普通高中学生为2.2%,职业学校学生为4.5%。
在大众普遍认知中,电子烟(新型烟草)是一种与传统可燃烟草相对应的减害产品。电子烟包括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HNB)和蒸汽雾化两种,均被设计成由电池供电实现加热驱动的电子设备,区别在于前者加热烟草,口味更接近传统卷烟,后者加热烟液,可利用食用香精实现多种口味。相较于燃烧烟草,加热烟草/烟液可以产生更少的有害物质。